秦漢史講授綱要(96學年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秦漢史講授綱要(96學年度) 陳文豪編 壹、秦朝的建立 壹、學習目標 一、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二、了解秦的統一經過與發展。 三、了解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四、了解秦走向失敗的原因。 五、了解秦末的各反秦勢力。 貳、講授綱要 一、秦統一六國原因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中國歷史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以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和官僚制度為重要內容的政治制度,是適應大一統國家的需要而出現的。秦始皇以法家學說治國。自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受到尊崇,成為正統的王朝統治思想。所有這些,都對後世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是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個人。他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並不是偶然的。長期的歷史演進,特別是戰國以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客觀上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準備了條件,統一已成為歷史的大勢所趨。 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在各國普遍確立,鐵農具廣泛使用,土地被大面積開墾出來,加之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長足進步。鐵器等手工產品日益增多,各地的物資進行著廣泛的交流。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水陸交通也日益便利,又反過來促進了各地間的貿易往來和手工業的發展。各國間經濟聯繫不斷加強,已如荀子所說「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篇》)。 但是,政治上的割據狀態,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首先,持久的兼併戰爭,不僅給農民帶來繁重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影響農業的擴大再生產,而且戰爭的殺傷,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西元前235-236年,趙將李牧率軍雖擊破了秦的進攻,但「趙亡卒數十萬」(《戰國策.齊策一》)。西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秦更是一次就坑殺趙降卒40餘萬人。正如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其次,各國統治者往往不是以水便利農業,而是以水危害鄰國。如周王室分裂為東周君與西周君兩部分後,「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戰國策.東周策》)。割據狀態下,各國統治者互為仇敵,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災難。再次,各國統治者到處設置關卡,徵斂苛稅,妨礙了正常的經濟往來;許多國家還在邊地修築城池等防禦工事,嚴重阻礙了交通和工商業的發展。 要消除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人為障礙,只有消滅諸侯割據狀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 統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當時蘇秦曾說,一場大戰造成的傷亡和物資損失,「十年之田而不償也」(《戰國策.齊策五》),致使「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因此,人們都希望結束諸侯割據混戰,能在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和生產。 北方邊地面臨遊牧民族侵擾的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更為強烈。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的北面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其中匈奴最為強大。為了防禦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秦、趙、燕不僅築有長城,還派精兵良將駐守邊防。但是,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趙、燕兩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往往不惜撤邊防軍加入戰鬥,結果給遊牧民族的侵擾以可乘之機。如秦在兼併趙時,趙的邊防削弱,匈奴乘機攻占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匈奴的侵擾,常使「邊不得田畜」,邊地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均遭受嚴重損害。要制止匈奴等的侵擾,保護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必須有統一的國家才可加強邊防。 統一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到底由那國家來實現統一,則取決於各國自身狀況。在戰國七雄中,最有條件實現統一的是秦國。秦自商鞅變法後,在政治上,國君集權,勵精圖治,朝廷「百事不留,恬然無治者」,辦事效率高,治理有序;其官吏「出於其門,入於公門?K?K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荀子.強國篇》),吏治較為清明。在經濟上,秦實行獎勵耕織的政策,耕地面積日益擴大,加之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社會生產發展迅速,國力增強。在軍事上,秦實行「軍功爵」制,以「功勞行田宅」,激勵士卒殊死奮戰,故秦軍「勇於公戰」,戰鬥力很強。荀況在評論當時各國軍隊的戰鬥力時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篇》)而關東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因為變法很不徹底,舊貴族勢力比較強大,國君集權的程度較淺,內部矛盾重重,經濟、軍事力量也較弱。漢初晁錯評論說:「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民不用。故當此之時,秦最富強。」(《漢書.晁錯傳》)因此,三晉很多農民逃到秦國去開荒種地,關東六國之有識之士也多投效強秦。 由於秦在各方面的優勢,秦統治者早在惠王時就開始了兼併六國的戰爭。西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等在分析伐蜀之重要意有時指出:「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秦在兼併戰爭中大多獲勝,疆土不斷擴大,至西元前246年嬴政為秦王時,「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