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退火 1
第二节 常用退火工艺方法 1
第三节 正火 5
第四节 退火、正火的缺陷 6
第九章 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是钢件热处理的基本工序,当主要用于零件的铸、锻、焊工件的毛坯或半成品,消除冶金及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并为以后的机械加工及热处理准备良好的组织状态,因此把退火和正火称为预先热处理。所得到的均为珠光体型组织,即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正火与退火比较,正火由于冷却速度较快,所获得的珠光体量较多(伪共析),片层较细,强度、韧性较高,比退火状态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且工艺过程简单,因此有时也作为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工件的最终热处理。
钢的退火与正火工艺需遵循奥氏体形成和珠光体转变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退火
一、定义: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二、目的:
1、消除偏析,均匀化学成分;
2、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3、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
4、消除或减少内应力,消除加工硬化,以便进一步冷变形加工;
5、改善高碳钢中碳化物形态和分布,为零件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三、分类:
1、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上,这类退火也称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这类退火也称低温退火,包括软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等。这两类退火与状态图的关系如图9-1。按冷却方式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
第二节 常用退火工艺方法
一、扩散退火
1、定义: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锻坯或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显微组织的不均匀性(枝晶偏析,是轧材中带状组织的产生原因),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的目的的退火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如图9-2。
2、特点:
温度高,需加热到或以上150~300℃(具体加热温度视钢种及偏析程度而定),温度过高影响加热炉寿命,并使钢件烧损过多,碳钢一般是1100~1200℃,合金钢一般为1200~1300℃;
保温时间长(10h以上,不超过15h,否则氧化损失严重);
生产周期长,能耗大,成本高;
工件易过热和烧损;
扩散退火后的晶粒非常粗大,往往随后还需要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来细化晶粒。对铸锭来说,尚需压力加工,而压力加工可以细碎晶粒,不必在扩散退火后再补充一次完全退火。
3、应用:多用于优质合金钢(扩散退火对硫、磷含量低而偏析程度又小的优质钢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及偏析现象严重的合金。不轻易采用,很少专门进行扩散退火。钢厂一般是在锻轧前加热时适当延长保温时间,达到扩散退火的目的。
4、注意:为了改善及消除有害的偏析,单纯利用热处理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如区域偏析只能依靠合金化,控制与改善浇注工艺及进行必要的压力加工等措施加以解决。均匀化退火的任务在于消除枝晶成分偏析,改善某些可以溶入固溶体夹杂物(如硫化物)的状态,从而使钢的组织与性能趋于均一。
二、脱氢退火(去氢退火)
为了防止钢从热形变加工的高温冷却下来时,由于溶解在钢中的氢析出而导致内部开裂(白点),趁热加工结束的高温直接进行的退火。
氢(高温下固溶于钢中)存在的形式:
原子氢:溶解于固溶体中,是造成钢中出现白点缺陷的主要危险。用退火可以使固溶氢脱溶,钢中加入与氢易形成化合物的钛、锆、钒、铌、镧、铈等元素亦可使固溶氢减少。
分子氢:存在于亚晶界、位错、晶粒边界及宏观区域中,不易自钢中扩散析出,也不会造成白点。这类分子状态的氢只能在以后的锻、轧等压力加工过程中消除。
碳钢一般不会产生白点,而合金钢在锻轧后的冷却过程中则容易产生白点。对尺寸较小的锻轧件,只要在锻轧后放入缓冷坑中缓冷即可防止白点形成,而尺寸较大的锻轧件则须进行去氢退火。
图9-3指出,氢在铁中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降低,同时在同样温度下氢在体心立方点阵中()溶解度小,而在面心立方点阵的中溶解度高。
图9-4可以看出氢在铁中的扩散系数除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外,也与点阵类型有关。也可看出氢在中扩散系数比在中大得多。
为了使钢中的固溶氢脱溶,应当选择在使氢的溶解度达到最小的组织状态,同时又应使氢在钢中的扩散速度尽可能高的温度,所以一般可在奥氏体等温分解的过程中长期保温来完成。
对大型锻件,为锻后尽快消除白点,应冷却到珠光体转变速度最高的那个温度范围(C曲线上的鼻尖温度区),以尽快获得铁素体与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同时,在此温度长时间保温或再加热到低于A1的较高温度下保温,进行脱氢处理。对于高合金钢,也可在锻后首先进行一次完全退火,以改善组织,细化晶粒,使氢的分布更加均匀,并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白点的消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