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真假假虚实相生.doc
真真假假虚实相生
诗词艺术手法鉴赏?第三弹?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虚与实的结合可以极大地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意境。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实”是实景、实境,“虚”则是作者联想、想象出来的景象。具体一点说――
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描写的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雄景为实,下阕写的“遥想公瑾当年”再现火烧赤壁之史实为虚。
眼前之景为实,未来之景为虚。柳永在《雨霖铃》上阕实写两人分别的场景,而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作者想象中分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自己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现实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苏轼在《江城子》上阕写“十年生死”“千里孤坟”,都是实的;下阕写梦中回到故乡,见妻子“小轩窗,正梳妆”,显然是虚景。作者对亡妻怀有极深厚的感情,因而在对方过世十年之后,仍然幻想与其在梦中相遇,一腔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己方角度所写为实,从对方角度所写为虚。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先实写自己漂泊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虚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象故乡的兄弟在佳节之日“遍插茱萸”的情景。不说自己“独在异乡”的遗憾,反说故乡的兄弟为不能团聚而遗憾,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要判断是否为虚景,有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诗词里虚景的出现常常带有语言上的标志,当读到“想”“忆”“遥想”“遥知”“梦回”等词时,就可以留意作者是否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相生的作用】
虚实相生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首先,可以丰富诗词的意象,拓展诗词的意境。借用虚实相生,作者可以纵横古今、思通万里。
其次,虚与实的结合,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感情更加丰富深刻。
第三,虚与实的结合,可以使诗词结构横生曲折,避免平铺直叙。
另外,虚实相生还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满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该诗首二句实写橘柚飘香、江风吹雨的情景,点明送别的季节,渲染悲凉的心境;后二句以“忆”字勾勒,从对方角度落笔,代友人言愁,恰是更深一层地写出自己的别愁,令人再三吟咏而余味不尽。
【虚实相生与其他易混淆手法的辨析】
在辨析虚实相生这一手法时,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烘托、借景抒情和对比。
● 烘托与虚实相生
烘托采用侧面描写,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比如《陌上桑》中,作者没有直接写秦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写旁人见了罗敷的反应,以烘托其美貌。
有人说,烘托事物时,侧面描写是实,要表达的本意是虚,所以,烘托也是虚实相生的一种。这样理解并不准确。
虚实相生的“虚”,是诗词中展现的由作者联想、想象出来的景象;而烘托手法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的本意,是他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自行想象、揣摩。两种“虚”的内涵指向是不一样的。
● 借景抒情与虚实相生
有人说,作者借景抒情时,借的景是实的,抒的情是虚的,所以借景抒情也是虚实相生的一种,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虚实相生的虚景是作者联想、想象出来的,并不存在于眼前;而借景抒情所抒发的,是作者当下的真情实感。
比如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通过“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的景象描写来抒发对国家动乱的忧愤和亲人离散的感伤,这种忧愤、感伤之情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非虚构之物。所以,不能把借景抒情与虚实相生混为一谈。
此外,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诗句,以具象之景写抽象之情,是不是虚实相生?确切地说,这些诗句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其效果是把抽象之物写得可感可触、生动形象。
● 对比与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虚景与实景,有时候相辅相成,渲染气氛;有时候强烈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中心。所以,可以说虚实相生与对比是交叉的关系,当“虚”与“实”形成鲜明对照之时,也是对比手法。在这种情况下,答题时要将两种手法都写上。
比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参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考查了叶绍翁的《田家三咏(其三)》:
抱儿更送田头饭,
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
绿杨庭院正秋千。
作者以“抱儿”“送饭”两件事来表现妇女的辛劳,以灶烟画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接着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的游乐场景,虚实相生,形成忙与闲、贫与富的鲜明对比,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诗词里虚景的出现常常带有语言上的标志,当读到“想”“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及预防措施.doc VIP
- 团餐的工作流程.pptx VIP
- 华能汶上西曼克400KWP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技术规范书.pdf VIP
- 二类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docx VIP
- 超高压气井井口除砂器及现场应用.pptx VIP
- 2023年专升本考试:专升本《政治》历年真题汇编(共184题).doc VIP
- 汇川INOVANCE MD290系列通用变频器综合手册.PDF VIP
- 第6课 从小爱科学 第2课时(教学课件)2025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pptx
- 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法律实务)考试题库(含答案).doc VIP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培训-适合新人培训.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