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画中的美学气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诗画中的美学气韵.doc

苏轼诗画中的美学气韵   【摘 要】作为宋代书画大家亦是诗词巨匠的苏轼,在画的领域内通过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文人画的先河,在诗与画这两个领域内都引领了那一时期内的风潮,是宋代诗画领域内“气”之繁盛、“韵”之和谐的主要代表。本文将从“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发展至宋代时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苏轼在诗与画两个领域内的“气韵”美感。   【关键词】气韵 苏轼 诗 画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96-02   一 气韵说   “气韵”是中国古代一种基本的艺术审美形态,人们在评价某一艺术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时会称赞它“气韵生动”,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勾勒出具体形象的心灵触动抑或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共鸣。当人类把探索的目光从外界事物渐渐转移到自己时,就开启了发现人类自身美的审美历程,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美的发现。在中国古代,当人们把人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后,一种新的美学评价方式被提出,也就是“气韵”。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其必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创作主体或是从外物身上找寻自己所向往的特质加以憧憬,或是把外物赋予自己的情感色彩加以艺术的呈现,使创作主体的生命力通过艺术作品彰显出来,艺术作品就可以表达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艺术作品就可以灵性地存在了,正如黑格尔所说:“用来表现的形象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①“气韵”注重个体生命的天然状态,强调生命的本色,在各个艺术领域内都力求打破过度雕琢的一切人为规范束缚,挥洒自如地表现内在的生命动力。这种审美形态并非随意而为,合乎美的内在规律。   二 处于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很具代表性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被历代学人所推崇,精通文学、书画,在很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苏轼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原因。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滋养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提升了其被人称赞的艺术修养。有了唐王朝的前车之鉴,宋代统治者畏惧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便有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随之而来的是文官得到了重用。为了达到权利间的制衡,官位设置变得繁冗起来,为了补充官员,科举考试吸纳的人员越来越多,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下,学子们自然而然地重视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这一方面也为宋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作用。面对唐王朝留下的辉煌文化遗产,宋代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求突破,对于唐王朝那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气质和恣肆的情怀,宋人更加理性地加以整理和发展。苏轼在诗歌领域“以文为诗”,笔锋精锐,开拓诗歌新的领地;在绘画领域,反对只重视外在形式,“曲尽其行”的工笔画,开创了注重内在精神的文人画。   苏轼对自身人格修养的关注也是其艺术作品中“气韵”来源不可忽略的一点,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苏轼所推崇的古人看出其性情、好恶,苏轼幼年读《后汉书?范滂传》,学习砥砺名节的儒家志士。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啃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三 诗画本一律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也有共同之处。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比照,在相互身上找寻灵感,赏画后有所感悟,可以为画题诗;吟诗之后有所感动,绘画者亦可把诗中之境跃然纸上。在中国古代无论做诗还是作画都以自然为上,过度雕饰使艺术作品丧失了超然灵活性变成了一幅极为死板毫无气韵的事物,这在苏轼看来是极为不可取的。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苏轼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诗与画的微妙联系。   诗人要能感之亦能言之,苏轼注重诗歌中“气”的呈现,也没有对“韵”进行否定。苏轼有诗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七言律诗因其格律之严格是最能考验诗人笔力的诗体,众多约束之中又要写得灵活自然。苏轼有“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亦有“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诗中虽然讲求对仗和练字,但因苏轼的学识丰厚,对于这种外在艺术的表现形式已了然于胸,做起诗来并不受其束缚,反而可以游戏于其中,只见其精神,未见其笔法。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入春梦了无痕。”秋鸿有信,一种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了如春梦,一种世事无端、旷达超然的一面,辞尽达意,又意味无穷。翻开苏轼的诗集,因其学富五车,所以用典自然,“辄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临时检书者所能辨也。”《百步洪》中又以生动的比喻描绘流水之势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