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视阈下的民众图书馆.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教育视阈下的民众图书馆.doc

社会教育视阈下的民众图书馆   摘 要 民众图书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主要机关,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民国南京作为“首善之区”,对于图书馆建设极为重视。南京民众图书馆主要开展图书的流通与推广,成立读书会,指导民众读书,图书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藉以教化民众,改善城市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社会教育 民众图书馆 南京市 民国时期   分类号 G259.296   Study of Civilians Library in the View of Social Education: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1927―1937)   Yang Guoshan   Abstract Civilians libra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common culture space in the city. As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an of China, Nanjing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ans library. Civilians library of Nanjing carried out various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circulating and spreading books, founding reading organization, directing the public to read, holding books exhibition, etc. The city was aimed at educating the populace and improving atmosphere of culture by means of launching these activities.   Keywords Social education. Civilians library. Nanj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图书馆学专家徐旭认为,民众图书馆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教育途径,来实施以图书为中心的民众教育机关”,是“图书馆大众化的新兴革命运动”[1]4。将民众图书馆定位为一种社会教育机关,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基本共识[2]。既有的民众图书馆史研究,大多着力于民众图书馆制度层面的静态描绘,对其所从事的社会教育活动缺乏必要的动态考察[3-6],这无疑会影响我们对于民众图书馆实际成效的全面认识。本文以南京市内的民众图书馆为个案,梳理其发展演变,钩沉其开展的社教活动,剖析其读者群体构成。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从社会教育的视角切入,检视民众图书馆在由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以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民众图书馆的历史作用。   1 面向民众:由私人藏书楼到民众图书馆   图书馆是近代教育的产物,与我国古代的藏书楼有本质性的差别。古代藏书楼的设置目的是为收藏而藏书,并不向一般民众开放,且其所藏之书,专业性较强,深奥难懂,亦非一般民众所能问津。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古代藏书楼“惟非专家参考,即为私人秘藏”[7]8,它们“与大众生活是绝不相干的”[8]。对此,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小缘有更为细致的阐释,他从藏书目的、内容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古代藏书楼与现代图书馆的区别:   就目的讲,从前之藏书楼在珍藏,取封锁主义;现在之图书馆,取开放主义。就藏书讲,从前贵珍奇;现在主实用。就地点讲,从前设在深山或幽僻之处,所以便名士诗人阅读;现在设在交通便利场所,所以便一般民众阅读。就开放时间讲,从前颇短;现在甚长。就管理人讲,从前是官僚,颇自尊;现在是公仆,常与民众接触。就藏书方法讲,从前照四库全书分类收藏;现在用科学方法整理。总之,从前藏书楼主静,现在之图书馆主动[9]。   1847年,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天主堂藏书楼,“此为中国有现代性图书馆之始”。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弊嗌璨厥槁ィ?各省先后创设。维新派人士,将建书藏与办学校、开报馆、兴学会并列作为开民智的济世良方。1909年12月,学部奏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关于图书馆设立之目的,规定为:“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可见,此时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为“保存国粹”,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知识,其主要任务仍在于搜罗高深图书,乃至孤本旧籍。图书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