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书院的建置与名称的由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阳书院的建置与名称的由来.doc

开阳书院的建置与名称的由来   现今属贵阳市所辖的开阳县,在清代县城里就建了一所在省内较为有名的书院——开阳书院。书院之名“开阳”,正好与今之县名“开阳”相同。从唐代就产生的这种集教学育才、学术研究、出版藏书为一体,类似于今天高等学府的“书院”,其名称与所在地的政区名称相同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笔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参与主持《中国书院辞典》的编纂工作时,对川、滇、黔三省的书院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梳理,三省共千所书院的建置和命名与政区县市同名者,四川(含今重庆市所属市县)仅有南溪县的“南溪书院”,涪陵市的“涪陵书院”,秀山县的“秀山书院”,邻水县的“邻水书院”,汶川县的“汶川书院”等5所;云南仅有文山县的文山书院和云龙县的云龙书院两所。就我黔省而言,可以说一所都没有。那为何上文要将开阳县的书院之名与县名叙为“相同”呢?这正是笔者撰写这篇拙文的缘由。   开阳县之名,远古的名称暂且不说,在明清时期皆称开州。开阳为县名,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国民政府内政部令改之县名,且一直延续至今。早在清初就建置的书院,决不可能以两百多年后所置县名来命名。书院之所以名之曰“开阳”,还得从书院的建置沿革说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江都人杨文锋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后选授开州知州。杨性廉洁喜文学,甫到任,见开州尚无书院,贫困学子又无力延师受教,于是悉心筹划,择得城东基址,很快建成书院,取名曰“东皋书院”。书院建成后,旋即延名师以教授,人人争相就学,开阳的书院教育可谓至此始。   迨到乾隆初,书院在经历60余年的风雨侵蚀后,已多毁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视地方文教的知州吕正音首先对文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理,并以修理文庙的剩余资金购买城东书院旁的民宅扩建义学(实际就是书院)讲堂5间,堂后建文昌阁一所,周围建以墙垣。同时买绝产田一亩六分,拨公田十一亩,以所收租谷供应师生束修膏火。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州赵由坤主动捐俸重建讲堂5间,书斋5间,左右厨房各一间。特别增修了一座很是壮观的大门,正式高悬“东皋书院”的匾额。于是书院的规制日臻完备,影响日益扩大,士人争相入学者更为踊跃。   光阴荏苒,岁月电驰,及至嘉庆年间,书院的建筑设施已显陈旧,墙垣户壁也多斑剥朽毁。嘉庆十五年(1810年)吕柱石蒞任开州。甫下车,即临书院观风。眼前的景观让他感到几分悲戚,顿生振兴之意。并察觉书院临市区较近,难僻尘市喧嚣,特别是东门地势较低,常受湫溢之殃,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影响甚巨,于是决定另谋新址,迁建新院。通过多方考察,发现州城西南州署衙右后的鳌山之下早年建有文昌宫,今已毁废,仅存基址。该处地势高爽,便于开拓,便立马召集官绅商议书院迁建事宜。吕柱石首先慷慨解囊,捐己俸以倡,官绅亦踊跃捐输,很快共集银七百余两。公推举人林钟楫、副榜林上玥、孝廉何俊、生员陶连登、张鹏芳等人分董其事。历时二年,工程全部告竣。   书院的建置,较前更为宏敞壮观,共分为前后两进。前面门宇讲堂、斋舍、庖湢,应有尽有,规制完备。后面则新建一座文昌宫,复其旧观。同时又增购一批田土,收租以增加师生的束修膏火之资。吕柱石并将书院“东皋”之名改为“开阳”,亲题“开阳书院”匾额悬挂于门头。在吕柱石看来,改名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昔日书院地处城东,故名“东皋”,今已迁建城之西南,南方为“阳”,且院前开朗,故名“开阳”。吕柱石还将此次迁建、更名等事实原委,亲撰《碑记》并勒石刻碑一通立于院中,以垂永久。有关《碑记》的内容,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所修的《开阳县志》中的“东皋书院”一节,仅有片段摘录。至于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石碑,可能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只能给今人留下一番思古的遐想。   吕柱石在迁建书院并更名“开阳”不久,开州城里的一些士人根据舆地风水先生的意思,认为新建的书院所在地,面对风水宝地象三台,故应将开阳书院改名“三台书院”,以应人文兴旺吉祥。就在书院改名“三台”后不久,书院人文兴旺吉祥不仅未得应验,却反而遭到一场灭顶之灾。咸、同时期,随着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进入贵州,省内各地少数民族起义和农民运动也风起云涌,其势几乎遍及全省。咸丰九年(1859年),由黄号军首领何得胜带领的一支农民军攻破开州。破城之后,真可谓“玉石俱焚”,书院也未能逃脱被焚毁的命运。书院的一切建筑、设施成为秃垣断壁、残砖废瓦,文化教育、培养人才的活动也因此宣告终结。如是惨状,竟沿续达26年之久。   同治七年(1868年)开州城池得以复兴,但接着的几任州官仅忙于城垣围墙、学宫孔庙、各类祠庙、官署衙门等的修复事宜,未能顾及书院的重建复兴。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湖南零陵人、进士出身的胡璧莅任开州知州,及到任,见书院仍是一片废墟的惨状,竟感伤万分。于是决定,为官的首务,就是要重建书院。首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