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家门口”的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拍好“家门口”的生活.doc

拍好“家门口”的生活   那天夜里,我从微信朋友圈上又发现了他的新动态。那是他拍下的自己偶遇的一朵火花,在夜色中显得那么迷人。好久没再联络,约莫知道他一直坚持摄影。进入2014年,他已经在摄影这条路上走了8年。   我翻出他以前的两张作品,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有些矫情地向圈里的朋友推荐了他,希望有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能跟这名摄影发烧友增进沟通。   他叫杜才良,我们是大学同窗,都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家乡也都在河南。他跟大伙儿说去深圳发展似乎还是昨天的事,我拨号过去,却已是一个陌生的声音。等我好容易联系上他,才知道他又到温州去了。   第二天,他坐在电脑屏幕前,接受了我的采访。他现在在一家国企项目部做企业文化负责人,看得出,从深圳重返温州,他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蜗居的日子,用手机拍摄   2011年7月,杜才良参加完一个大学同学的婚礼,从当时所在的温州一家鞋企辞职,直奔深圳。加盟《深圳特区报》的愿望破灭后,四处碰壁的杜才良只得在一家物流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下班后容身在一间只有5平米的胶囊房,他觉得像监狱。   “外面的环境很美,可是一进屋就得开灯,连个窗户也没有,满眼都是墙壁,身心压抑。”说这话的时候,他身子向后靠了靠,似乎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回想的空间。   在物流公司每周可以休息一天,但这一天却让杜才良更加孤独和寂寞。那边只有一个要好的哥们儿,可是离他太远了,几次转车,单程过去得将近两个小时。   他把自己的数码相机留在了河南老家,去深圳的时候,有了几年摄影经验的杜才良认为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许,他对自己的南下抱有太多的期许。   一时筹不到再买新相机的钱,他只好利用每周休息的一天时间外出用手机拍摄。   梧桐山、大梅沙的海景、仙湖、深圳小公园的一角甚至万科房地产的样板房都被他一一摄入镜头。有时候,抬头看见天空挺蓝的,他也要拿出自己的步步高手机拍一张照片,“还不是智能机”。看见别人拿相机拍照,他心里急得直痒痒。   晚上回到小黑屋,他开始在电脑上悉心处理这些照片。手机拍出来的照片画面粗糙,色彩和光影的效果也比较差,他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构图上。由于细节缺失,他在电脑上一次一次地调整,直到把照片缩放到合适的尺寸,再加上点朦胧的柔和色处理,“有些还挺有意境呢”。   他至今记得,自己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是爬到学校的柳树上拍下的行政楼。取景框中裂像对焦的效果让他着了迷,磨砂玻璃忽而朦胧忽而清晰的变幻让他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兴奋感。脖子里挂着一台胶片机,他豪情万丈地走遍了校园里每个美丽的角落。   自2006年之后,每次拍过照片,他都会连文带图发布到名为“亭云”的博客上,几乎每篇博文都附有图片。然而,自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元老博主“亭云”发表了21篇博文,仅有6篇附带了图片,且多是手机图片和以前的老照片。   这就是他在深圳的留痕。   拥有了自己的单反   离开深圳前夕,杜才良手里终于有了将近一万五千块存款,他打算拿这些积蓄为自己购买一台单反相机。出手的前一周,他专程叫上两个同伴跟他一起到深圳数码广场去看行情,回到家里,再反复从网上比价,跟网友交流性价比。   “觉得要花一大笔钱,相当慎重。”   说到买相机,他的记忆飞回了这些年来的段段往事……   2005年的夏天,我们大二,摄影课即将随着暑期的到来而结束。刚好那时我们班上有位女同学想把胶片机卖了,换台数码的。为了省钱,他打算出手买下女同学的胶片机。   “耿梓墨。”我俩几乎同时说出了那位女同学的名字。   “我还跟她讨价还价来着。”他说着嘿嘿笑了起来。   “不会吧,透露点儿内幕呗?”   “海鸥135全手动相机,她六百多买的,用了几个月,想500块钱卖给我。我让便宜点,她说450。我让她再少点,她说再低‘不卖了’,于是就成交了。”   那个暑假,他是用两盒胶卷度过的,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作品《戏水》《夏风嬉戏》后来均发表在了《新乡日报》上,这让刚学摄影不久的杜才良尝到了“甜头”。   在整个胶片机的学习过程中,杜才良用掉了40多卷胶卷,一卷胶卷能拍36张照片,差不多按一下快门一块钱,这让他觉得自己“很败家”。   然而那台胶片机在2006年下半年就出了故障,送去修理,一等就是一两个月,之后又总是老毛病复发。支撑到2007年年初,基于对摄影无法割舍的热爱,杜才良只得向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开了口,花4000元买了一台不可更换镜头的类单反,而我们当时一年的学费是3400元。   我至今还记得,2007年4月,《中国摄影报》上那个豆腐块文章在我们42个人的广电班里几乎流传了一个遍。那篇文章的标题是《找回胶片时代的良好心态》,作者杜才良在文中这样写道:“我满怀欣悦地享受着数码相机给人带来的好处,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