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河鼓王赵玉峰.doc
西河鼓王赵玉峰
凡是流派,都不是自封的。西河大鼓演员之多众所周知,但西河大鼓的根基是说大书,一人一个风格,很难求其统一,所以始终没有流派的分别。直到1961年5月,中国曲艺研究所在河北省成立曲艺工作室,召集京、津、河北、东北等地的西河大鼓同行,一起商讨,才推出了西河大鼓“四大流派”:即朱派(朱大官派,当时由传承人王书洋代表)、马派(马连登、马增芬派)、赵派(赵玉峰派)和李派(李德金派)。而当时在场的西河名家颇多,如北京的王艳芬、刘田利、蔡连贵,天津的田荫亭、艳桂荣、陈凤云等等,百十来位都是西河界的大将、专家,都是从小学艺,说唱为生,具有相当叫座能力的、颇有艺术造诣的大家,但都没被立成派。由此看来,一旦成派,也就是说,要成为“师”一级的人物,绝非轻而易举。不但艺术风格要成熟,而且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还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系统的传承,得到行内外的公认,才能叫人心服口服,即艺术必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本文所说的赵派,即赵玉峰先生创立的这一派艺术,在当时的西河界,就是百里挑一。那时,京、津、河北、东北一代唱西河大鼓的人恐怕数以百计都记不过来,但所有业界人士,不论男女老少,提起赵玉峰先生,全都高挑大指,称赞其为“西河鼓王”。
我有幸见过赵老先生一面。他晚年落户在辽宁鞍山。上世纪60年代,我曾奉父命到东北去看望这位老人。其实当时我并不了解他的艺术和为人,只是借演出的空暇,替父亲马连登给老先生带一点儿烟之类的小礼品,还有一张赵先生要的我三姐马增蕙的照片。据说老先生特别疼爱三姐,非要看看“三丫头”大了长成什么样了(当时我三姐已经20多岁了)。那次是杨田荣师叔(东北的评书大家)带我到的赵老先生府上。记得老先生大高个儿,很黑,但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见面就跟我说:“你爸爸都管我叫爷爷辈儿啊!你也别捣辈分了,就叫个师爷就成了。”因为赵先生辈分相当高,叫师爷还差着辈儿呢,应该叫师太爷。我见过了这位师太爷和他的老伴师太奶奶,重重地给二老行了礼,跟?谈了两个多小时的话。他说,他到东北就落在了鞍山,曲艺团聘他当顾问,他教了很多小青年(其中就有现在的评书大家刘兰芳以及王印权等)。他还说,组织上对他很照顾,吃住都好,也就不愿意再回京津了。我问他我们马家的西河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反问我道:“你学西河了吗?”我回答我从小就不喜欢西河大鼓,我喜欢京韵、梅花、单弦之类的。老先生笑了,又问:“那说书呢?喜欢说书吗?”我赶紧回答我特别喜欢。他说:“那好,有机会我教给你说书,一个鼓书演员,说功和唱功都要好才对。”他给我讲了一个我二姐马增芬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我还真
不知道,因为故事发生时,我还没出生呢。有一年赵先生在天津谦德庄上地,时不常地总有个小姑娘来听书,还专门爱听唱。有一天开书之前赵先生问:“你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懂得怎么听吗?”小姑娘回答:“我还能唱呢!”赵先生高兴极了,说:“好啊,那今天开场你先唱一段,唱好了,打下钱来都归你!”说完了,赵先生从弦师手里接过弦子来,亲自操琴,这个小姑娘唱了一段《打黄狼》,赢得了全场喝彩,赵先生也颇为吃惊,问道:“你是内行的孩子吧?”小女孩这才说我叫马增芬,我爸爸是马连登,我母亲叫吴书善。赵先生笑了,说:“好啊,原来你是我重孙女儿啊!我给你提提辈分,我收你做徒弟吧?”二姐趴地上就要磕头,当时在场的观众都笑了(因为当时是不许这么隔着好几辈儿收徒弟的)。赵先生说:“你真磕啊?这么着吧,每天你来我这儿一趟,我教你唱,你先别跟你爸爸说,等唱好了,再唱给你爸爸听。”就这样,二姐每天跟赵先生学,一共学了三个段子,一个霸王别姬,这段在30年代还灌了唱片;第二段是芈建游宫,第三段是马前泼水。父亲慢慢地发现了二姐的唱法上有了变化,越唱越好,突飞猛进,也就发现了是赵玉峰师爷暗中的栽培。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二姐才慢慢地唱出了自己的艺术,唱成了名。赵先生说完了这段故事,我才知道,原来“马派”西河的根源是“赵派”。那天出门时,老先生一再地叮嘱我,一定要学西河,别忘了你是吃西河饭长大的!杨田荣师叔一笑,说:“您就随他吧。”其实到头来我也没听赵老先生的话,一辈子都在钻研京韵、梅花、单弦,也说书,但没唱过一天西河大鼓。
很可惜,我没有亲耳听到过赵先生说书,更没听到过他唱西河大鼓。他也没有留下影音资料,所以我所有的对他的了解,都是从其他前辈口中听来的。
赵玉峰先生是西河界的正门正户,按着“玉福起连增景祥”的辈分,他排在“福”字儿。他的师兄叫邦福兰,邦先生收了耿起树(就是父亲马连登的师父),还收了刘起林。刘起林就是天津评书名家张连仲的师父(张连仲是当今著名弦师张子修的父亲)。赵先生本人收了朱起云、田荫亭、田起山、张起荣等众多高徒,这些位都是后来的书坛大将。而这些个传承资料,都是田荫亭师爷告诉我的。
我们说赵先生是书坛当之无愧的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