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甘肃民间信仰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甘肃民间信仰探析.doc

明代甘肃民间信仰探析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河西走廊民间祠庙的数量、类型统计,时空分布特点,探析影响明代河西走廊基层社会文化发展的因素:人口数量与民间信仰,统治者与民间信仰,社会经济与民间信仰。阐述了明代甘肃民间信仰的社会影响:规范社会行为,繁荣地方经济文化,耗费财物、规避现世。   【关键词】 明代;河西走廊;民间信仰   一、明代甘肃民间祠庙数量与类型   明代甘肃民间信仰庞杂而繁盛,自古有“信巫尚鬼”之风。在对甘肃地区114部地方志的整理爬梳中,发现明代甘肃坛祠、庙宇、寺观多达372所。其中庆阳府有21所,平凉府54所,巩昌府95所,临洮府38所,陕西行都司149所。随着传统宗教的泛民间化,明代民间信仰与传统宗教的界限已十分淡化。因此,在统计民间信仰祠庙时,有必要将庙宇一并统计在内,这样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明代甘肃基层民众的精神面貌与社会文化生活。   民间信仰多样性、庞杂性的特点决定民间信仰的类型也是丰富多元的。根据明代甘肃民间神祗的特点,可将民间神?o归纳为圣贤型(关帝、霍去病、张骞、冯胜)、自然型(天、地、水)、乡土型(十八湫神、李将军祠(李光启)、悯忠侯(王纲))、行业型(鲁班、药王、关帝)、释道型(观音、弥勒佛、玄帝、菩萨)五类。其中自然型祠庙48所,释道型祠庙138所,圣贤型祠庙77所,行业型祠庙17所,乡土型祠庙120所。   由于一些民间神祗兼有很多特性,他们之间的界限不一定十分严格,关羽也被赋予行业保护神的属性,诸如皮箱业、烟业、理发业等行业都对其奉祀有加。制陶业,木工业在当地已有一定程度发展,这两类行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受到当地民众的重视。医疗性神灵反映出民众渴求平安无患的心理。   乡土型神祗中以地方乡贤名宦居多。民众的善恶观决定其能否享受建祠立庙,受大家祭拜的待遇。同时官方的力量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立名宦乡贤祠,地方政府一般持肯定态度,意图用宣扬“善”的举动感化民众。   在明代甘肃,湫神是乡土型神祗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存在,明代平定甘肃后,龙神信仰在当地又被赋予新的内涵。顾颉刚在西北考察时发现:“临潭(明洮州)十八乡有十八龙神,其首曰‘常爷’,即常遇春,其他亦明初将领。”[1]临潭县每年端阳节,各乡青壮年抬着自己村寨的“龙王”,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有祭祀先祖、怀旧温故的意思。“十八湫神”的形成是汉文化与洮岷文化融合的例证,洮州地区奉祀的龙神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是用洮岷文化去阐释的一种地方信仰。   二、明代甘肃民间信仰体系的时空分布   明代甘肃祠庙显现出广泛分布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特点。整体而言,不论是军管型政区的都司卫所,还是各府州县,均有各类祠庙散布其中。从微观来看,祠庙分布又体现出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甘州与凉州分布最为密集,临洮与巩昌的信仰发展也十分繁盛,但又集中分布在兰州、河州及巩昌府的西南地区。兰州为明代肃王封地,被明王朝重点经营,民间信仰发展十分兴盛。河州为明代甘肃地方经济发展中心之一,因此也成为祠庙集中分布之地。   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出突出的差异性明前期修建祠庙246所,明中期创修祠庙184所,明后期创修祠庙168所。从宏观来看,明代甘肃祠庙修建数目呈总体下滑趋势,明前期到明后期下滑趋势十分明显,中期到后期下降趋势放缓。其中陕西行都司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从长时段来考量,明前期创修祠庙最多,明中期其次,后期最少。虽然明代祠庙修建总体下滑,但明嘉靖及万历两朝是祠庙修建的两个高峰期。具体到明代甘肃信仰的发展态势,则是经历了一个总体下滑但其中又有两次急剧回升的发展过程。   从微观视角出发,落实到各个地区的具体表现为:前期以巩昌府、临洮府、与陕西行都司为主;中期平凉府的民间信仰发展迅猛,而临洮府渐成式微,陕西行都司的祠庙在这一时期急剧回落,巩昌府上升空间不大。明后期,陕西行都司祠庙修建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   三、明代甘肃民间信仰发展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并不孤立存在,而与周围其它事务产生普遍联系。民间信仰发展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差异以及地方文化体系。就明代甘肃而言,民间信仰发展主要与社会生态、人口多寡、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导向相关。   1、人口数量与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祠庙数量与人口多寡有关。任何信仰,无论属于何种宗教或是其它神祗,发展流传的必要条件是信众,没有人关注的信仰是无法生存的。信众是支持信仰的关键因素,在明代甘肃地区,人口越多,民间信仰的祭祀点就越多。明代万历《陕西通志》卷八《户口》记载:“庆阳府口153134,平凉府口266061,巩昌府口356897,临洮府口159295”。巩昌府与陕西行都司人口最多,均超过30万,两者无论户数还是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