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市番禺区大石镇大维涌整治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6
第一节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6
第二节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6
第三节 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 8
第四节 研究结论 8
第五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 11
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
第三章 建设条件 17
第四章 需求预测及改扩建规模 24
第一节 需求预测 24
第二节 改扩建规模 28
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 29
第一节 设计原则及依据 29
第二节 设计方案 30
第三节 地震设防 37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 38
第一节 环境保护 38
第二节 消 防 38
第七章 劳动防护与节能 40
第一节 劳动保护 40
第二节 节 能 41
第八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43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43
第二节 项目管理措施 44
第三节 招标管理 45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47
第一节 实施建议 47
第二节 进度计划 47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8
第一节 投资估算 48
第二节 资金筹措 49
第十一章 经济评价 50
第一节 财务评价 50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54
附 件
1 综合说明
1.1 绪言
####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位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处于北纬22°45′~23°05′、东经113°14′~113°34′之间,总面积770.13平方公里。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及中山市相邻;北隔珠江河道,与####市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相接;南与南沙区相连。
本次整治河涌大维涌位于番禺区西北部的大石镇,整治长度2280m,桩号为0+000~2+280,其中桩号0+000处外临大石水道,桩号0+260处向东分出一支涌,桩号2+280处衔接狮子涌。根据《####番禺区水利现代化综合发展规划报告》和《####市番禺区水系规划》,大维涌排涝片位于大石镇石北围排涝区,因其水系相对独立,由北面闸泵分别汇入大石河,将其划为独立的排涝片。本排涝片西侧以深涌为邻,北临大石河,东侧与大涌围为界,南与钟村片分界。区内主要河涌为大维涌、狮子涌。该片通过大维水闸、山西狮子闸将涝水排至大石河。大维涌排涝片汇水面积为4.17km2。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河涌河道内淤积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②两岸局部堤防的防洪能力较低,堤顶偏低,堤外无防护;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河涌,造成水质日趋下降,污染日益严重,部分河涌段甚至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河涌的行洪能力,改善河涌的水质,使大维涌片区达到山水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保障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对大维涌进行整治。
根据《####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市番禺区水利现代化综合发展规划报告》,大维涌防洪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遭遇外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1d排完不成灾,两岸堤防按内河涌整治标准建设,堤防级别为4级。
本工程整治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主,其次是改善水环境。
针对大维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经过与业主等各相关单位充分沟通,本阶段仅对整治范围内堤段进行加高加固,对沿岸污水排放进行截污处理,远期再结合规划对大维涌全面整治。本次大维涌主要整治规模及内容如下:
(1)桩号K0+000~K0+280段,本堤段堤线基本按原堤线走向布置,沿线均对原堤段采取清基加高培厚,迎水侧采用格宾石笼挡墙处理,左岸堤顶新建2.0m宽人行道,右岸堤顶新建3.5m防汛公路,背水侧为草皮护坡,坡脚为浆砌石挡墙护脚。
(2)桩号K0+280~K0+460、K0+700~K0+980、K1+160~K1+260、K1+280~K1+780、K2+180~K2+280段,本堤段本阶段整治只对现状挡墙迎水侧堤脚进行抛石和松木桩护脚处理。
(3)桩号K0+460~K0+700段,经过与业主等各相关单位充分沟通,本堤段左岸沿线均对原堤段采取清基加高培厚,堤顶新建2.50m人行道,适当铺设植草砖,迎水侧采用格宾石笼挡墙处理,基础采取块石挤淤及松木桩处理;右岸堤段采取清淤、护脚加固处理。坡脚采用0.8m×0.8m混凝土箱涵截污,兼顾护脚作用。
(4)桩号K0+980~K1+160段,本堤段左岸钢板桩支护,开槽埋管,堤脚采用松木桩及抛石护脚处理。
(5)桩号K1+780~K2+180段,本堤段左岸为农田段,堤顶高程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沿线均对原堤段采取清基加高培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