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doc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的概念性方案(讨论稿) 目录 一、目的 二、必要性 三、功能 四、资源 五、专业 六、组织机构 七、投入产出 八、学生去向 一、必要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中国的昆曲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江苏太仓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全国大约有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昆曲面临着人才流失,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传世,但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传统文人阶层的消亡,以及由自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等诸种因素,使得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古琴的生存环境日趋艰难。现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申遗”成为了风潮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申遗”动机中,只有一部分是抱着保护的态度,多数只是看到了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地方知名度的提升走了歧途。对于无形的只靠口传心授代代流传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出于商业目的将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商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杜晓帆表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位置的话保护工作将无力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须理论和高校课程体系支持。1、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上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这次会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建设。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呼吁要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我们的干部、教师和学生乃至群众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并自觉地去保护它们这就可以避免过去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忽视乃至破坏。因此,建设完善这一类课程已经非常紧迫。2、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只有在唤醒和保护“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人类损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却寄寓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事实上,目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还远未能成为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还没有能提上议事日程许多专家提出在大中小学校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是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最好办法之一。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一再被证明它的有效性。被公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代表作”的中国昆曲苏州许多中小学引入了课堂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

文档评论(0)

dfg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