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doc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内容摘要: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生态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她以作家的敏锐对生态危机带来的环境污染、人类的异化及滥用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了预警式描写。其短篇小说作为作家生态思想一个重要的载体,却未能获得批评家的足够重视。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她的短篇小说《平庸的星期三》。小说中作者以看似漫不经心的轻松口吻,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他们平庸的日常生活,刻画了人类因肆无忌惮的破坏行为而招致了大自然的反抗;而男主人公提倡的简单生活方式正是作者推崇的绿色生活之道。   关键词:阿特伍德 生态批评 自然的反抗 简单生活观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是加拿大一位杰出女作家,已出版作品达五十多部,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和儿童文学等多种形式。   阿特伍德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她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利用科技手段肆意奴役大自然的行为深为忧虑,这一切自然也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里。如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中,通过描绘想象中的世界末日图景,阿特伍德给当世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生态意识不仅渗透在她的长篇小说中,她的短篇小说同样也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关怀和忧虑,而后者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其短篇小说《平庸的星期三》。   一.生态批评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90年代的生态批评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仿佛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可怕能力,大自然作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正被人类以改造和征服为名进行掠夺性的破坏和开发。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批评在北美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生态思潮的主要使命是重申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解释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1]生态批评因而背负了挖掘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其寻找出路的历史使命。   生态意识是阿特伍德作品的一个主题之一。她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你没有也无法与自然分离。我们均是生物界的一部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2]将人类视为自然这个生态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的高高在上的主人,作者的生态观念迥异于那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于欲望。“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3]欲望的永不餍足促使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远远超过其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使得大自然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几近崩溃。在《平庸的星期三》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并招致了大自然的反抗,结局将是灾难性的;二,男主人公艾瑞克固执的坚持简朴生活,拒绝一切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本文拟从以上两个角度对该篇小说进行解读。   二.自然的反抗   《平庸的星期三》是收集在阿特伍德短篇小说集《荒野指南》中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玛夏和其丈夫艾瑞克的平凡生活。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星期三,玛夏和丈夫期待着孩子们回家过圣诞为开端,整个故事仿佛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但流水账般的文字里作者的生态忧虑和责任感却凸显出来。   “是人对大自然更具破坏性,而不是大自然对人更有危险性。而且,就人而言,破坏大自然就是自我毁灭”[4]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在技术的进步中变本加厉,仿佛可以永无止境的予取予求。得意忘形的人类似乎忘记或故意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分,因而“破坏大自然就是自我毁灭”,人类的侵略行为势必会导致“自然的反抗”。[5]   “这是一百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十二月。晚上气温只有零下30度;骑车轮胎到早上都冻成了方形的,医院里到处都是冻伤病人。艾瑞克说这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玛夏对此感到很疑惑:她觉得温室效应应该是让气候变暖,而不是变得更冷。‘是导致异常天气,’艾瑞克插话道。”[4]   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以及森林的大面积减少,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所造成的。而这两个原因都与人类的行为脱不了关系。在小说中作者并未对温室效应详尽分析,但她对于温室效应的忧虑通过女主人公之口向读者清晰的表明:   玛夏费力第爬上了巴斯若斯特站的楼梯,一时间,她看到了如果温室效应继续升级的话,这些贴着瓷砖、光亮可鉴的隧道张曼了苔藓或是又高又长的蕨类,或是淹入水中的样子。她注意到自己不再以如果这种虚拟语气思考问题―而是只用当这样确凿的语气了……[4]   玛夏对于极端天气将导致的生物圈的可怖的巨变和异常越来越确信,甚至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确凿”要发生的事实,而它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