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微妙关系秋风萧瑟.docVIP

论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微妙关系秋风萧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微妙关系秋风萧瑟

论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微妙关系秋风萧瑟   笔者曾用较大篇幅回顾了中阿关系的“春”、“夏”季节,特别是漫长的“炎炎盛夏”。也许,人们真的会以为这两个国家、两个党的观点“完全一致”,双方的友谊“牢不可破”。那么,中阿的关系“亲密无间”吗?是的,在地拉那和北京的宣传上,确曾多次这么公开讲过。尤其阿方,它还经常称中方是它的“同盟者”。   其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中阿两国关系的真正内涵是,在“夏季”,大致可以概括为双方观点一致,友谊牢固,关系亲密,而非“完全一致”、“牢不可破”、“亲密无间”。中阿之间更未签订过双边“同盟条约”,或类似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缔结过多边的“华沙条约”。 中阿分歧实际早已存在。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包括某些原则问题上,确有过分歧,只不过这些分歧,长期以来没有导致发生严重争执,不曾公开化,不致影响大局而已。 现将我所知道的中阿20世纪50 , 60年代在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列举如下:   1955年,阿不同意中共对斯大林功过的“七、三”开。阿认为,斯大林执政时期没有“过”,包括对苏联党和国家内部清洗亦未犯过“错”。稍后,阿苏之间斗争加剧,阿苏关系最终决裂,阿就公开宣称:斯大林没有错,如果一定说他有错,那么就“错”在没有在清洗运动中杀掉赫鲁晓夫。 1957年,阿不同意中方也认可南斯拉夫为社会主义国家。它坚持共产党情报局当年对“南共”和铁托的结论。为此,在中共领导成员彭真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阿(包括访南等东欧国家)时,阿方借口霍查“不在首都”,而未安排其最高领导人接见,避开谈对南斯拉夫的看法。 1962年,以邓小平和卡博为各自团长的中阿两党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内部会谈,就北欧一些共产党主张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维护国际共运团结的建议,进行了讨论,无果而终。阿方不同意中方关于反修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它主张坚持不妥协的斗争,对大修、小修一齐打。   1964年10月中旬,在赫鲁晓夫下台后,阿方不同意中方关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派党政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的建议。阿首先表示,坚决不派代表团赴苏。它预言勃列日涅夫集团同赫鲁晓夫没有意识形态分歧,将继续奉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阿党对之不抱任何幻想,其弦外之音是影射中共存有幻想。 1964-1966年,阿一再表示不同意中方对罗马尼亚共产党和齐奥塞斯库的较高的、积极的评价。它认为罗和东欧各国修正主义本质上是“一丘之貉”,罗对苏一定程度的斗争,不是出于意识形态,而是来自民族主义利益。据此,阿尔巴尼亚是要中国“肥水莫进他人田”,即不主张中国对罗过多的两次回温表面文章 第一次“回温”是在1971年9月,即阿尔巴尼亚媒体就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华,刚刚发表了首轮不点名批评中国的文章之后,由官方出面,为一名因公牺牲的中国援阿技术人员张宝玉大搞悼念活动。这位张宝玉烈士(我国广播电视系统正式追认的),是在地拉那东郊达伊特山上安装阿尔巴尼亚国家电视塔架时不幸坠崖身亡的。   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由列希主席签署,正式授予张宝玉“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金质奖章一枚。列希主持了授勋仪式,有科列加等3名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家广播电视局长等70人出席。烈士的灵枢停放在地拉那市政大厅。科列加副总理和建工、贸易、文教各部部长参加守灵。成百上千的阿尔巴尼亚首都市民向英雄张宝玉告别。现场摆放着几十个花圈。 张宝玉烈士灵枢起殡时,以军乐队、仪仗队为前导,从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民族英雄大道转向西郊公墓,阿方组织了万人参加送葬行列和千人出席的安葬仪式,奏阿、中两国国歌,向天鸣枪。   一方面,中阿关系政治上的“秋凉”,似难“回温”到“夏热,;另方面,自然界的秋季也降临到人间了。1973年10月底的一个秋夜,阿尔巴尼亚第八任驻华大使什图拉(早年的霍查秘书、外交部长、中央委员、阿党高级助理)奉阿国内高层之命,在北京叩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之门,十万火急地紧急“求救”! 什图拉大使为何迫不及待地星夜求救?他求救什么? 原来是这样的:1973年10月中旬,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按照其第一书记霍查的意愿,为这位“伟大领袖”65岁生日大搞“祝寿活动”。其内容之一是:有组织的成千上万城乡群众,分时分批地拥向地拉那主干道上的党中央大楼前“欢呼万岁”。霍查则走出他的临街一面的楼上办公室,到阳台挥手致意,接受祝贺。   多年来,这位一向热衷于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演说的阿尔巴尼亚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场又一场地不断向楼下“祝寿”群众发表演讲,上午讲,下午讲,大讲特讲,讲了几天,嗓子沙哑还不要紧,要紧的是激动起来,血压一再升高,导致了心脏病严重复发,出现了大面积的心肌梗塞。 霍查的病情危急!阿尔巴尼亚的最高当局紧张了,卫生部长慌张了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