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碑刻的源流与特点.pdf
生平事迹等纪念文字的石质墓碑,原来立在
宫庙里的竖石演变为刻写纪功颂德文字的石
碑,这种碑称为祠庙碑。已知最早的刻字碑是
西汉晚期公元前26年的《廉孝禹碑》,它为竖
长方形,圆首,碑首有额,额两边各刻一只站
立之鹤,额下有穿,额身刻字,共二行,内容为
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也是碑石林立的 碑是立在墓旁用来安装辘轳、引绳下棺的厚 “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口(侯)里廉孝禹”
国度。遍布于名山大川、寺庙宫苑、园林建筑 木板(初期多为木头,后多改用石料)。 L记· (“河平”为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此碑有人
等各处的大量碑刻,不仅是我国石刻档案的 祭义))贝0曰:“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曰: 名、地名、官爵、卒年或葬年等内容,尽管还不
大宗,也是祖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 “丽犹系也。”孔颖达疏:“君牵牲^、庙门。系著 甚规整,但已具备墓碑的基本形制,而且其额
葩,它集历史资料、人文景观、书法艺术、刻 中庭碑也。”这种立于宗庙中的石碑是用来拴 下有穿,显然是由墓穴下棺的碑发展而来,可
石艺术于一身,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 住准备做牺牲的牲口的。以上三个例子可以 以说是现今所知的由实用碑向刻字碑演化的
游资源。 看出,在周朝文献中,碑的原义与后来的含义 典型代表。
一
、 碑刻的含义与起源 不同,当时是将碑作为一种工具加以使用,并 二、碑刻的发展与演变
一 般说来,碑是作为纪念或标记而镌刻 未刻字于其上,这可以看做碑的实用阶段。这 东汉时,碑刻大量兴起,出现了第一个
文字并有固定形制的地面立石,这是现代汉 种实用碑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经过 发展高峰,成为我国石刻档案之大宗,其形制
语对碑的通行解释。而碑的原义是什么,又是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一直使用到西 也逐渐固定下来,大致由碑首、碑身、碑座三
何时出现的呢?现在所知,碑字最早出现于 汉时期,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实用 部分组成。碑首为碑的顶部,分为圭首、圆首、
《仪礼》与 L记》中。《仪礼·聘礼》日:“东面北 碑不仅使用时间长,用途广泛,还具有独特的 晕首三类,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
上,上当碑南。”东汉郑玄注:“宫中必有碑,所 形制,即无论石质碑还是木质碑,在上半部都 方,字体以篆体为多,隶体也不少,故称为“篆
以识El景,引阴阳也”。据这个说法,周朝宫庙 有—个圆洞,后人把这个洞称为“穿”,这是早 额”或“隶额”。碑额下方有穿,王惕甫的《碑版
中就已经竖立石碑,观测El影以判定时间。 期实用碑独具的特点。 广例》说:“汉碑穿外有晕,其晕缭绕,或自穿
《礼记·檀弓》日:“公室视丰碑。”郑玄注日: 在汉代,先秦时期的实用碑逐渐向后来 中出,或穿外起,尚存古制引锌之意。”穿即孔
“丰碑,斯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 的刻字碑转化,原来立在墓穴旁的厚木板演 洞,汉碑仍保留孔洞一事说明,《礼记·檀弓》
树之。穿中,于间为辘轳,下棺以锌绕。”这种 变成记述墓主姓名、籍贯、家世、生卒年月和 中所说不差,碑原来确是引绳下棺用的。东汉
有碑石库、图书库、补书库、印板书库等。 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 七年续抄始,乾隆就下令“俾江浙士子得以就
在所有浙江的皇室藏书、中央官府藏书 原抄四部,分藏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 近观摩誊录”。四十九年乾隆再次传谕“第恐
中,南宋是最为辉煌的时候了,包括其时的官 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称为“内廷四阁”, 地方大吏过于珍护,读书嗜古之士无由得窥
学等各种官府教育结构,多有藏书、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