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pdf
第l5卷 第1期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Vo1.15 No.1
2001年3月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r.Z001
文章编号;1003--7578(2001)01—0l8一O5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陶希东 石培基 巨天珍 赵鸿婕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兰州.730070) 张挂育才中学.张掖.734000)
提要:水1瞽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
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匡内脏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
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
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系统 水环境 生态重建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西北干旱区系指35 以北,106。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
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4.5 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平均降水量在160mm
以下,成为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L]J
水不仅是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构成、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和依据,而且是干旱区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
子 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旱区环境动态和状
况。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环
境系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导致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 目前,随着
我国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将不断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生
态环境问题还将更加突出。所以,西北干旱区如何根据21世纪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紧紧抓住西部经
济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切实作到以内陆河流域为单元,在遵循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以水
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得以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
保证,也是干旱区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l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
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盆地与高山相问分布的基本地形格局,决定了所有发源于高山地区的河流形成
由高山向平原、盆地汇集的向心式水系。每一条内陆河流域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由山地、绿洲、荒漠
分别为主体的三个水资源子系统:山地水循环系统、山前平原绿洲水循环系统和荒漠水循环系统。这三个
水循环子系统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换,构成了一个个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综合完整的流域生态
系统。若每一个水资源子系统受到损伤或失调,将会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
山地水系统在水资源总系统中为径流形成区,属于河流的上游和水源地。山体球雪融水和山区降水
构成山地水系统的水资源输入项,出山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形成输出项。
山前平原绿洲水系统为径流耗散区,出山地表径流进入山前平原绿洲后,一方面经历地表水与地下水
·收稿日期『2000—6—29
基盒项目.车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干早地区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一以两西地区为倒 阶段性戚果
作者简介:陶希东(1e76.1~ ,男.甘肃临夏凡.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医域发展.
第1期 陶希东等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19·
的多次重复转换:一方面被土壤植被吸收、经过蒸发、蒸腾以及其他生物、工业、农业、生活等消耗利用而散
失于大气。该系统水源输入项为出山口地表径流、山前地下水侧向径流和绿洲区降水。输出项为土壤蓄水、
农业用水、林草用水、绿洲经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强烈蒸散发及进入荒漠系统的地表和地下径流。
荒漠水系统为径流散失区,属于河流下游,井与内陆盆地大沙漠、大戈壁和低山丘陵相连 该系统的
水源输入项为绿洲水系统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强烈的蒸散发、荒漠经济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形成输
出项。地表径流最终消失于该系统 。
2 水资源利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