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鲁人版必修3 第7课 祝福 教学案1.docVIP

2016-2017学年度鲁人版必修3 第7课 祝福 教学案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度鲁人版必修3 第7课 祝福 教学案1.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必修3 第7课 祝福 教学案 [作者卡片] 姓 名 鲁 迅 生卒年 1881—1936 字号称谓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籍 贯 浙江绍兴 相关材料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青年时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背景呈现]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把整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 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枷锁。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妇女生活的真实面貌。 [知识链接] 1.祝福: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的平安,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2.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而制定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各种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种权力的理论基础。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各有什么变化? 我的答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 物(用物) 形象特点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① — 第二次 青黄 消失 血色 顺着眼 有泪痕 与第一次 一模一样 ② 第三次 黄中 带黑 瘦削 不堪 ③ ④ 消尽悲哀 神色木刻 [答案] 1.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①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②眼光没精神 ③眼珠间或一轮 ④破竹篮,空饭碗,破竹竿 1.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名师指津] 从鲁四老爷书房的摆设可以看出他的某些性格特征,陈旧中透着压抑,思想的保守、反动与腐朽正是通过这种环境描写表达出来的。 [我的理解] 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2.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 [名师指津] 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我的理解]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发生了什么变化? [名师指津] 先通读第二次到鲁镇的有关文字,与第一次祥林嫂的穿着打扮进行比对,找出“仍然”“消失了血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这些重点内容来分析。 [我的理解]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与祥林嫂初到鲁镇形成对比,表明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内心痛苦。“仍然”表明她二次丧夫戴孝。“消失了血色”说明祥林嫂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青春的活力已消失。“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夫死子亡,被赶出家门后内心的痛苦。 4.祥林嫂先前是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而后来却“不说一句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名师指津] 祥林嫂的精神世界是一步步被击垮的,先前讲阿毛的故事是想博得别人的同情,一旦人们将她作为笑料,她的精神世界自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我的理解] 先前祥林嫂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是情感的宣泄,是希望得到同情;现在人们在她的心灵伤口上撒盐,使她彻底绝望,故“不说一句话”,“连头也不回了”。 5.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