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pdfVIP

20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_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7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5 建筑学报 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对当代中国建筑符号创作的反思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收稿日期:2011-12-06 建筑符号学一直是自现代主义之后以来的热门话题。对于现代主义确立的抽象美学的反拨,后现代主义那种拼贴式、符号化的图像隐喻式建筑在 1960 ~ 1970 年代成为时尚,但这种招牌式、甚至广告化、以传统的姿态向现代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快就被大多数专业学者批评为肤浅的、表面的。尽管有这种来自专业领域的批评,而民众对建筑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兴味不减 ;而且,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是有很长历史实践和美学理论渊源的。慎重看来,问题不在于建筑的符号隐喻性,而在于这种隐喻所采用的方式和其要表达的内容。 1 当代建筑符号学的实践在中国建筑学界对建筑符号学的争议和困惑,更是在上海世博会建筑中达到实践和相关讨论的沸点。“中而新建筑”究竟该如何做始终是困扰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问题。在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在以“开放、交流”为主旨的 2010 年世博会上推出的中国馆,却异常鲜明地采取了符号化传统象征的形式与色彩。对这类现象,有来自专业领域这样的反思和批评 :无论是中国馆竞赛参选方案的思路,还是普通参观民众对中国馆及其他国家建筑馆用“看起来像什么”的描述方式,以及中文新闻媒体反复采用“某国家馆形态寓意了该国某特征”之类的报道语汇,不得不承认,这一建筑隐喻 (metaphor)的观念—即建筑的价值,在于将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represent) 其他客体 ( 他者 ) 所蕴含的意义,而不是让建筑通过建筑本体逻辑 (ontology logic of architecture)、本体语言传达自身的意义与力量—在中国民众内心深处,在中国体制管理者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未变。[1]批评暴露出了问题的要害,要创造“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仅仅停留在“样式”或者是中国式都市奇观 (spectacle) 的层面,最起码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不够的。对于这一问题,王颖作为在香港的华人建筑学者—圈内人士的“他者”,有着内外兼顾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王颖在《“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一文中总结道:“‘式样’在近代历史中的变迁与中国人近代对建筑的理解变化直接相关,它既不同于古代的‘式’、‘样’,也不同于当代的‘风格’,更不同于西方的‘style’,而是结合了传统‘式样’外观内涵与近代中国建筑师们从留学的西方带回来的‘风格和民族性’等密切相联的内涵丰富的独特概念。”[2]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作者从古代文献、近代报刊文章以及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的专业实践和理论中梳理出一条脉络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无论是借鉴官式建筑的‘民族形式’、借鉴民居的现代形式,还是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符号,都可以从中看到‘式样’观念的作用。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从 2010 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口号化压倒学术性、符号化取代物质性、图案化替代结构逻 FORUM 论坛 文一峰 ABSTRACT/ Based on archetype theory , thispaper makes analys is and value expat iat ion on var ious complex problems , as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ty” and “commemorative character”,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in Expo 2010.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rinsic will be more urgent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or “modernity” fo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nd form. K E Y W O R D S / N e w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 C h i n e s e Character,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archetype 摘要 / 基于原型理论,并结合世博会建筑对建筑符号学所涉及的“中国性”、“现代性”和“纪念性”等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了剖析和价值阐释,指出对于建筑的符号和形式,比“中国性”、“现代性”更急迫的事情是表达人的“内在性”。关键词 / 中而新建筑 建筑符号学 原型 论坛 FORUM 2012.5 ARCH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