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D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对山寨手机产业的启示.pdfVIP

VCD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对山寨手机产业的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CD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对山寨手机产业的启示.pdf

2011年8月 第4期 ,总第 157期 开放鼻报 CHINA OPENING JOURNAL August 2011 No.4 Total No.157 E产业政策】 VCD产业的破坏1生创新对山寨子咿L产止的启示 黄韦华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深圳 518035 ) [摘要]本文通过对VCD产业和山寨手机产业的案例比较分析,发现VCD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破坏性创新的 完整演化过程,而山寨手机产业的破坏性创新仍处于机会识别阶段,需要经历破坏性创新产品性能的持续改 进和市场选择。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山寨手机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政府产止政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VCD产业 山寨手机产业 破坏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 ( 2(11) 04-0089-04 [作者简介]黄书华 (1975-) ,湖南邵阳人,深圳市科技T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上研究生,研 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 -、引言 破坏性创新这一理论最早提出是 20世纪 上半叶创新学派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所称的..创 造性毁灭的过程 (熊彼得, 1942) 。克里斯腾森 ( Christensen , 1997) 、韦尔兰登( Ve凹盯r出.1们Iin 和雷纳( Ra盯y川n阳o盯lr , 2003) 等人在此基础 k对破坏性创 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种不边疆 的技术或经营模式创新,通过引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 不够好的产品和服务,经过不断试错的机会识别阶 段.吸引低端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甚至潜在消费 者或非消费者。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大大植过悄费者对 产品性能利用的速度,破坏性创新对低端市场的新产 品性能不断进行循环式的持续改进.新产品会逐步向 主流市场扩散,侵蚀吏大的市场份额,并经历破坏性 创新的市场选搏,最终成为新的主导技术和主流消费 群体的选择对象。显然,破坏性创新利用技术进步放 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不断推进自身产品初服 务的升级,催生出破坏性产品、新的细分市场以且新 89 的商业模式,使整个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 被颠攫,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新市场,最终实现对现有 技术和产业的替代。 当前发达国家为应对同际金融危机,纷纷加大科 技投入,加强技术封锁,谋求保持竞争领先优势。我 国本土产业向技术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难度大大 增加,要实现超越,就必须走和它们不一样的发展道 路.进行破坏性创新。在发达国家电子视听产品从模 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中.我同本土VCD产业基于 破坏性创新,迅速冲垮了外同企业的市场地位,使得 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不得不参照中同VCD产业标准来 生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路径(路风等, 2003) 。 借鉴VCD产业破坏性创新的发展经验,山寨手机产业 在转咽期把握创新方式和升级路径、提升创新水平具 有积极的意义。 二、 VCD产业的破坏性创新 (一)机会识别 破坏性创新的机会识别源于对技术和市场变化的 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录像机是发达国家市场 上主要的家庭电子视昕产品。不过苛刻的消费者对主 流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清晰度、画质、音质和可靠性等 方面仍不满意。因此,在发达国家市场上,以索尼和 飞利浦为首的同际主导企业没有把采用MPEG- l标准激 光视盘技术的VCD写作商业目标,而是转向DVD的研 制,开展高端维持性创新。而中间的本土产业却发现 了VCD技术的商业价值和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当同外 MPEG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时,本土企业就敏锐地 觉察到了VCD产业商机,首先研发制造出VCD这种物 美价廉的视昕产品,并率先完成了它的应用,性能相 对较差但价格低廉的VCD很好地迎合了大量消费者, 最终成功引爆了国内市场。 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 VCD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开 发出来时,既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重大技术问题,也 缺乏确定的应用市场和明确的应用价值。显然,热衷 于追逐高品质产品的主流市场消费者,是不愿意接受 这种性能不高的VCD产品的。与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相 比,本土低端市场或新兴市场尽管规模小,盈利水平 低,但却为低价、便利的破坏性创新产品提供了一个 市场立足点。依靠破坏性创新,中国本土企业在VCD 产品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大举进入,没有遇到外国企业 的先行优势壁垒,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之外开拓出一 个庞大的本士新兴市场,也为后发的本士企业提供了 一个不断挖掘顾客潜在需求、不断试错的平台和机 会,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二)持续改进 VCD市场成倍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企 业的进入,使VCD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1994年开 始,三息等外国企业迅速进入,井攫取了中同VCD播 放机市场90%的份额(路风等, 200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