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却是从来都只是我自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却是从来都只是我自己”.doc

“我却是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摘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似乎中国民众对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歌手/诗人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引发的反响甚至超过了以往的几届。其中既有社会的质疑,又有学界深深的思考。   对于鲍勃?迪伦获奖,人们的疑惑自然就是一位歌手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鲍勃?迪伦于1996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时至今日,“陪跑多年”的他终于荣膺桂冠。有趣的是,在今天这个 “文学边缘”的时代,一位歌手的获奖似乎正应了文学死亡的话题。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学似乎又“活”了,因为这极大地扩展了“文学”的含义。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优秀的作家,只能把文学奖让给一个歌手?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这何尝不是一次文学观念上的行为艺术?正如学者陈晓明所说:“鲍勃?迪伦获奖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反映了在当今文化一体化、主流化、格式化的困境下,文学对异质性经验的追求。重提波西米亚风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缅怀,评委们也以此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生于明尼苏达州杜勒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一个叫希宾的靠近矿区的小镇上。在希宾附近的高中上学时, 鲍勃?迪伦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进行了一段短暂的演出,后来到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了1年,也是在那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鲍勃?迪伦。少年时期的鲍勃?迪伦只不过是一个喜爱音乐的平凡少年,只不过特别对乡村音乐感兴趣。14岁时,他在戏院里看到了《Blackboard Jungle》中的摇滚狂热,于是发现了音乐的另一种功能,即社会学效应。摇滚乐的歌词使人振奋,反映着青少年的个性、野心与叛逆,这恰好与当时鲍勃?迪伦内心深处的那种反叛与渴望的激情契合。自此以后,希宾小镇再也拴不住他的心了。1961年1月,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事业,并来到纽约民谣音乐城和煤气灯等著名的表演场所演出。由于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曲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与支持,CBS的制作人约翰?哈蒙德与鲍勃?迪伦正式签订了合约,不久罗伯特?克隆斯曼担任了鲍勃?迪伦的经纪人。此时的鲍勃?迪伦是民谣风暴的煽动者,CBS公司旗下最受重视的艺人,也是年轻一代民谣歌手中最具潜力、呼声最高的新人。   鲍勃?迪伦的处女作《鲍勃?迪伦》于1962年推出。整张专辑的风格带有浓厚的民谣气息。与此同时,他也采取毫不留情的姿态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事件,创作了不朽名曲《Blo-wing Changin》,甚至一跃成为摇滚巨星。不难发现,他早期的作品是以传统旋律为基调,逐渐吸收了乡村音乐的因素和黑人音乐并加以创新。鲍勃?迪伦极具现实关怀的歌曲对当时青年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作用,他的崛起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重要文化事件,促进了那个年代美国青年的大觉醒。他本人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鲍勃?迪伦很快被公认为是青年词作家中像菲尔?帕克斯顿一样最有才华的明星。他的歌曲成为参加民权的白人学生的反战歌曲,其中既有像《答案在风中飘荡》和《暴雨将至》这样的左翼的抗议歌曲,也有以传统为基础的《来自北部乡村的女孩儿》这样的爱情歌曲,还有像唱法多种多样的《我将会自由》这样的滑稽歌曲。这一时期他的歌曲的曲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他的唱功在民谣音乐界是纯朴自然的,但他的影响却非同小可。鲍勃?迪伦正在创造一种调式,他的音乐方式不需要很复杂,但借助与众不同的嗓音、吉他伴奏和口琴声试图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歌曲从这时就带有巨大的政治功能。在古巴导弹危机和核裁军运动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比听迪伦演唱《答案在风中飘荡》和《暴雨将至》更令人振奋的了。   《答案在风中飘荡》一举奠定了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英雄一样的巨星的形象。关于这首歌,鲍勃?迪伦说:“我认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对的东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对但就是不愿正视的人。”这首歌曲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却只能在风中飘扬。在第一节中,“白鸽”和“炸弹”两个意象构成鲜明的对比,意在表明人类的和平与罪恶或许就是瞬息间的一念之差。美好的事物常常遭遇邪恶的来临。然而长路漫漫,人类对于和平的希冀何时才能如白鸽一样的自由翱翔。在后两节中,“一个人”的想象明显发生了分裂:他渴望自由又明知无法实现,见到太多的丑陋又无法言说,面对太多的苦难又无能为力。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不妨说,《答案在风中飘荡》正是鲍勃?迪伦面对自身所处政治文化背景的独特思考,他以毫不妥协的姿态去表达对一切丑陋的不满和愤怒。   1965年,鲍勃?迪伦的个人第四张专辑《重访61号公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