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若”字初意试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若”字初意试探.doc

PAGE  PAGE 6 “若”字初意试探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      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甲骨文中殷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      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昊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荒,兴衰治乱都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商周最高统治者自命为“天子”,受天命而治臣民,如《左传?定公四年》:“君命,天也。”商王则假托为“上帝”的代表,来实现对臣民的统治,他既是“神意”的传达者,又是沟通“神”与“人”的联络者。商代统治者对人民发号施令往往借助上帝,处理各种事务也常常向上帝请示。   在君权神授的社会里,统治者的一言一行,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自然被蒙上神秘色彩,而人们的一举一动自然必须听命于天。“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以致于后来“若”字常常与王或与王有关的事项连在一起,以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的合法性,这在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威慑力。      二、金文中的“王若曰”,相当于后世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类套语      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若”字出现常常与王或与王有关事项连在一起。如西周早期的青铜重器《二十三祀盂鼎》:“唯王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载武王嗣文王,作邦……。”   另外,《师虎簋》、《牧簋》、《乖伯簋》、《蔡簋》、《询簋》等都涉及“王若曰”。   被誉为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的《毛公鼎》云:“王若曰‘…丕显文王,皇天弘 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毛公鼎》记载周王对毛公的册命,开头追述周文王、武王的功绩,皇天才授予大命,赐予周朝。接着讲到时局的祸乱,即厉王晚年的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奔彘以来的国家大事。周王对毛公非常信任,委命他管理王朝的重大事务,并加以告诫。最后详记周王对毛公的各项赏赐,赐物达二十余种。在西周,赐物的数量之不同与爵位身份及重视程度有关,像《弭簋》只有两种,《静簋》才一种,可见周王对毛公此次册封之重视。   也有“王曰”格式者,但两者叙述的内容是有区别的。如作于孝王元年(公元前891年)的《师询簋》,开门见山云:‘师询!丕显文武爰受天命。’周王首先缅怀文武二王的文治武功及师询的祖先为姬周王朝的建立及巩固所做出的功绩,然后笔头一转,“王曰:师询,哀哉,今日,天疾,降丧……”。表明上一王末年周室曾经发生祸患,即《史记?周本纪》所载的“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这一事件《汉书?匈奴传》也有反映:“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严狁之故。’”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但从上引文不难看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王朝大事。若按本文观点,“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王若曰”最初可能源于对所谓上天意志的转达,以证明统治者行为的合法性,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用来叙述王朝重大的事件,相当于后世“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类套语。      三、在早期的文献中,“若”字也常常与王或与王有关事项连在一起      《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命,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书?盘庚》:“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盘庚首先追缅先王先臣,接着是对群臣的告诫,要求他们谨慎地办理政务,勤奋地率领臣民建立家园。   周宣王命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A民》诗送行。诗中“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一般认为“若”引申通训为择,“天子是若”亦谓天子是择,择能而使之,故下即言“明命使赋”。如果以本文看法解释,“天子是若”即天子代表上天,自然他的言行就是上帝意愿的体现,他交给仲山甫的使命也就具有了合法性,意在强调使命的合法性。其实《诗?小雅?大田》:“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诗?鲁颂??s宫》:“淮夷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