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山色:交往与应酬中的沈周“仿倪山水”图式.docVIP

松亭山色:交往与应酬中的沈周“仿倪山水”图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松亭山色:交往与应酬中的沈周“仿倪山水”图式.doc

松亭山色:交往与应酬中的沈周“仿倪山水”图式   摘要:以沈周大量用于交往和应酬的“仿倪山水”作品为研究起点,可以探讨其图式的渊源和具体特点,“仿倪山水”的接受者和身份问题,以及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着的社会观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隐逸情怀和区分文化阶层的内在需求,是推动“仿倪山水”图式不断被创造的直接原因,沈周的家庭背景和艺术史地位也使他成为求画者的理想对象,而交往与应酬是推动画家风格演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沈周;仿倪山水;交往与应酬;仿;接受视野;社会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沈周应赵文美之请,跋其所藏倪云林《松亭山色图》,其文如下:“华屋不留留此图,秀色今来照书户。夸父空将碧嶂移,羽人仍在丹丘住。非人玩物物玩人。老墨重披眼迷雾。门前桃李换春风,只有青松自迟暮。此图实吾苏贵游家物,尝目击其人之爱护比珠玉。……云林先生墨戏,江东人家以有无论清俗。此笔先生疏秀迭常,然非丹青焙耀,人人得而好之。于此而好者,非古雅之士不可。先生之道,迨见益于南而流于北矣。文美持来求跋,因次先生韵为诗,庸寓夫得失之叹云。”文字简短生动地描述了云林山水画风成为明吴门地区艺术乃至文化时尚的情形,并指出了其区别于雅俗文化层属的工具作用。然而沈周的特殊性还在于,他不仅仅是这种现象的体察者,同时还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他本人即留下了众多以“仿倪”为题名的山水画作品。      一、沈周“仿倪山水”的渊源与特殊性      “仿倪山水”问题在明早期的吴门绘画中已经存在。王绂于建文三年(1401年)离开寄寓的江边小筑时,曾为主人吴舜民画《秋林隐居图》(纸本水墨,95×32cm,东京私人收藏)。此画即为倪瓒山水风格。画面氛围萧疏孤寂,采用倪瓒山水常见的三段式构图,笔墨皴法几近乱真。如果去掉王绂的题跋,将与倪瓒的作品难分伯仲,完全观察不到王绂本人的风格特点。这样的仿倪山水正是来自倪云林晚期日益成熟的减笔程式化风格,其特点包括:1、构图上习见的“一河两岸”式章法。用空白来暗示烟波浩淼的湖水,近岸坡石与远山不置汀渚;2、在笔墨语言上采用折带皴,干笔侧锋皴擦。以渴墨勾勒轮廓,顺势纵横,极少烘染,复以点苔。3、营造“疏淡简贵”的深远意境,气韵萧索,旷散恬淡。王绂本人用以应酬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此种类型。这些作品去掉了倪瓒山水中独特而清新的风格,排除其紧张与不和谐的部分,从而简约化为一种比较容易驾驭的系统。考虑到王绂“仿倪”作品大多应雅集文会的主人,或者亲密朋友的请求所作,因此可以推断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一定程度左右着王绂本人创作技法和风格的选择。由此,《秋林隐居图》亦是“仿倪山水”用于交往应酬的早期例证。在院体和“浙派”成为画坛盟主的情况下,能够欣赏倪式山水,本身就是一种对接受者文化素养的巧妙恭维。   沈周的“仿倪山水”图式的又一渊源是刘珏的《仿倪瓒山水》(纸本水墨,148.9×54.9cm,巴黎居美博物馆藏)。在这幅作品里,刘珏将倪瓒的空疏与宁静,改为雄浑和充满运动感,虽然仍采用折带皴,但将倪瓒柔和的用笔,改为长而具有力量感的线条。画面从总体上略向左边倾斜,从而打破了倪瓒山水的稳定布局。此画在构图的繁密上与倪瓒于洪武元年(1368年)所作《雨后空林图》(纸本水墨,63.5×37.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相近之处。从而同倪瓒的“一河两岸”式的“标准”范本拉开了距离。不过,刘珏保留了倪式山水以留白代替湖水的表现手法。因此,与王绂的完全模拟不同,刘珏的“仿倪山水”是创新性的。但王绂的作品并没有公然被冠以“仿倪”的题名,而刘珏的创造却被归于倪瓒艺术的陶养,画幅也没有应酬的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文人的社交中,似乎接受者倾向于欣赏倪瓒山水的简约风格,而对比较繁复的用笔颇为冷淡。刘珏《仿倪瓒山水》的创新品格只能起到自娱作用,而无法用于增进友人间的交际。这就说明明早期倪瓒画风的接受情境已经形成了共识,并左右着画家的选择。另外,王绂与刘珏都是沈周艺术的先驱,都是吴门地区文人画传统在明代重振的过渡性画家,因此,他们之间微妙的差别与矛盾将集中体现在沈周一人的艺术上。      二、沈周“仿倪山水”的图式特点与题名问题      沈周继承刘珏“仿倪山水”图式的最鲜明的作品为《策杖图》(纸本水墨,159.1×72.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前景的河岸坚实苍浑,笔墨渊源自刘珏的处理手法,线条更加连贯而劲健,河面的部分被再次压缩了,增加了对岸山石的体量感,画面的倾斜感比刘珏的布置更加强烈。在山石结组上,还出现了类似“龙脉”的表现观念,这就与王蒙的龙脉构图比较接近。在皴法上,更是综合了徐贲与陈汝言的披麻皴,王叔明的解索皴,以及倪云林的折带皴。因此,《策枝图》是沈周取法倪瓒画风中,个人创新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