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doc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认识我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南方商业的繁荣殄 【知识梳理】 从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免移,到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嫒战乱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和; ③从越南引进在江南推广; ④各族人瘌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①流域的苏州、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铁,天下足”的谚语。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唔,主要产地在南方。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示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钔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北宋南方丝织粳业大发展,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魅绸产量高,朝廷用丝绸多来自。 2、棉织业偷:从兴起的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浙江烧制的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兴麂起的,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宋朝的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1、商业都市绾: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和是最大的商业都棠市。 2.海外贸易: (1)外贸港口:、。 2)贸易范围爨: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碉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扒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3芳.纸币 1)产生:前期,地区出现,是世兑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影响:纸澡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1、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彷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乘少楼台烟雨中。”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坶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匦”D.“无徽不成镇。” 2、宋史记载:“踵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鲋.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经济重心茑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督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3、下列选项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都蒂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汉朝时,我国就有了纸币——交子 c.北方人民多耍次大规模的南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缄重心的南移 D.我国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以冠农为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moral education full of vigor the For long-term mechanism.Two,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valu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un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honest and trustworthy, law-abiding, good quality, hard work, set a good XX students ideologic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image quality. The formation of excellent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The society, family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to achieve full memb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education service people, educating peopl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nitiativesThree, the routin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Daily moral education:1, the daily morning exercises or class-break setti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