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救国时报》的历史缘起与办刊特征
《救国时报》的历史缘起与办刊特征 【摘要】《救国时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开展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力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救国时报》的抗日宣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探讨《救国时报》创办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其办刊特征,探讨其办刊启示,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编辑出版事业
【关键词】《救国时报》;历史缘起;办刊特征
【作者单位】田婧,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救国时报》原名《救国报》,于1935年5月由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创办,1938年2月宣告停刊。《救国时报》以抗日救国为宗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一份极具代表性的中文报刊。《救国时报》出刊不到一年,发行量就从创刊时的5000份猛增至20000份,读者遍及43个国家和地区,订户近10000个[1]。国内的读者不仅包括京、津、沪、广、渝等大城市,而且涵盖新疆、西康等边远地区和一些小县城。《救国时报》的抗日言论凝聚人心、团结民众,成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思想上的向导和行动上的指南,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
一、《救国时报》的历史缘起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三省沦陷,日本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日本加紧准备全面侵华,相继制造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冀东事变、华北事变,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后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联盟,企图祸害整个世界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明确提出了各国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阶层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反侵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面对上述形势,南京国民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牺牲了河北、察哈尔等省的主权;同时对共产党仍然实行剿杀政策,国内白色恐怖十分严重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出发,实现了政治路线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中央率领红军经过25000里长征,到达地处偏僻高原的陕北,但在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的恶劣环境下,无法公开出版刊物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国民党统治区内大部分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幸存的部分党组织也与上级失去了联系,无法及时了解党中央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只有在海外创办一份中文报刊,指导那些和中央失去联系的党组织和党员独立开展反侵略斗争,激发海内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才能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
1934年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开始酝酿在莫斯科创办《救国报》。为了更广泛地团结中间人士,他们把报刊的出版地选定在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已经初具雏形的法国。《救国报》于1935年5月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外国工人出版社中文部成立编辑部,在莫斯科组稿、编辑、排版、打印原稿,再航寄巴黎。该报以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在巴黎注册、印刷,向世界各国公开发行,实际上成为中共在海外开展抗日宣传的机关报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李立三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任命为《救国报》的主编,吴玉章被派往巴黎以扩大刊物的发行。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救国报》的言论引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不安。1935年9月19日,《救国报》全文刊发了蒋经国致其母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斥其父蒋介石假革命真反动,并声明与之公开决裂。这封信被苏联的《消息报》《真理报》和其他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报争相转载,很快就传遍海内外。蒋介石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立即授命外交部照会法国政府,敦促他们以内阁决议案的方式取缔《救国报》
由于法国政府一贯标榜言论出版自由,只要《救国报》稍稍改动报头的汉字和法文,就可以继续出版。吴玉章建议,“把汉字头增加一个时字,并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法文报头上,却如同新出一家报刊似的,法国政府因此也就不再追问”[2],这样,在“一二”运动爆发当天,《救国报》就以《救国时报》的新刊名出版发行,一期也没有耽搁
《救国时报》于1935年12月9日开始发行第1期,最先是周刊,不久改成5日刊,后来又改为3日刊,至1938年2月10日停刊,一共出版了152期。《救国时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由于苏联肃反运动扩大化,《救国时报》编辑部的廖焕星、于辛超、邱静山、张报等人相继被捕,剩下李立三、谢唯真等寥寥数人无法承担全部的编辑业务,不得不在1938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