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陶瓷砖标准解析.pdf
Lecture
I KnowIedge
l知识讲座
日本陶瓷砖标准解析
罗淼春,肖景红,梁柏清
(佛山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陶瓷砖标准在分类、技术要求
和试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分析了日本标准与我国标
准的主要差异性,指卅了日本标准中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陶瓷砖;日本标准;分类;试验方法;技术要求
1 前言 求。在此做简要分析和介绍如下。
日本是陶瓷砖的制造强国.拥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 2 日本陶瓷砖标准概况
力,制造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日本也是陶瓷砖的消费大
国,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市场对陶瓷砖的需求不断
回升,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获得,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需品标准l项、试验方法标准13项,具体见表1。
求。中国是陶瓷砖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越来越多的中 与中国标准相比,日本标准没有规定抗冲击性、线性
国企业开始开拓日本市场。了解日本标准的要求,对于企 热膨胀系数、湿膨胀、耐污染性、小色差、光泽度、放射性
业开拓日本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等性能的测试方法.增加了防滑性能和成联质量的测试
1994年,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首次发布了陶瓷方法。
砖标准JISA5209:1994,2008年和2014年更新了标准,
现行标准为JIS
A5209:2014[1】。现行的日本标准只是部
日本陶瓷砖的技术要求
分采用了国际标准ISO13006:2012的技术要求。和采用
4100—2015
了国际标准主要技术要求的中国标准GB厂r
3.1分类
『2]相比,在分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
日本标准中,陶瓷砖有三种分类方式:按成型方式,
异。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和机构还不了解日本新标准的要
将陶瓷砖分为干压陶瓷砖和挤压陶瓷砖;按吸水率(E),
麦2芒昌耋型区堕丛奎菹围盛型立式
吸水率
成型方式
I类(E≤3%) Ⅱ类(3%E≤10%) Ⅲ类(10%E≤50%)
重要缺陷 釉裂、裂纹、剥离、底部严重破损、底部有明显的杂质粘附、底部严重变形 手持观察不明显
单件砖
磕碰、棕眼、干点、表面不平整、边缘粗糙、落脏、装饰缺陷、色调不一致、色斑、光泽
次要缺陷 1 m距离目测观察不明显
不一致、翘曲、弯曲等
砖与砖之间 一 色调不一致、光泽不一致 2m距离目测观察不明显
表6BI、BⅡ类陶瓷砖的尺寸要求单位:mm
表7 BⅢ类陶瓷砖的尺寸要求单位:mm
将陶瓷砖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按产品表面特征.将陶 表8物理和化学性能要求
瓷砖分为有釉砖和无釉砖。这种分类方式和中国标准是 性能 技术要求
一致的。和中国标准不同的是,日本标准没有对I类、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研究(三)——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及其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启示.pdf
-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研究(二)——从中国标准书号的规制现状谈起.pdf
- 方块电阻法原位表征Cu薄膜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pdf
- 施用尿素稻田表层水氮素的动态变化及模式表征.pdf
- 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的研究.pdf
- 旋转造影与标准造影术患者辐射剂量比较.pdf
- 无机类富勒烯MoS2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pdf
- 无机芯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制备、表征及其热物性研究.pdf
- 无模板剂法合成介孔NiAl10O16纳米粉及表征.pdf
- 无源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现状和发展方向.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