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设计美学论坛
美的本质论对中西方艺术形态的影响
以“理念”和“道’’为例
文/尹一帆
摘要:艺术形态是艺术家关于美的本质观念的外在显现,而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则是整个艺术理论大
厦的基石.它体现着人类对最高审美理想的不懈追求。中西方艺术形态风格迥异,究其根源可分别追
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说”和老子的“道”。“理念说”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文艺观,神秘色彩、内省意识、
崇高追求等审美因素在西方社会一直延续至今。“道”则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至高追求,庄子、陶
渊明、刘勰乃至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无不彰显出道家有无相生、致虚守静、羽化登仙的审美理想。
以上两种美的本质论对整个中西方审美艺术活动的影响贯穿始末。
关键词:美的本质论;艺术形态;理念;道
“中国审美方式主要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一种‘虚静’
一、“有形”与“无形”
的审美心态,而西方审美心态则表现为‘迷狂’和‘距离’。竹【1]
其中,前者要求洗涤心灵、心斋坐忘才能体悟道之所在、美之 柏拉图所言的“理念”或“理式”是真实存在的,是评价
所存;后者虽然在理性主义盛行的文艺复兴之后,逐渐趋向于 一切事物的美学标准。而老子的“道”则不然,“道”是“无状
“心理距离说”,但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尼采的 之状,无物之象”,“道”即是无。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的水墨画
“酒神精神”一直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都深深地烙下了“迷 分别是“有形”和“无形”的代表。《(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
狂”的印记,而这种迷狂的源头则指向柏拉图带有神秘色彩的 表作,作品注重在模仿的基础上追求逼真的效果并最终得以成
“理念”。 为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珍藏于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带有比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 例图的人头”是达芬奇精确比例追求的最高表现,他甚至在晚
‘分有’或‘模仿’了美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神之 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创造出了许多
杰作,拥有美的最高范式。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符合科学比例的素描作品,使艺术的逼真效果达到了巅峰。显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老子 然“理念”中的模仿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
看来,道是自然万物之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 共生的双赢模式,共同推进着西方艺术的发展。反观中国的水
者强调“理念”是独立存在于对象世界之外的,万事万物都是 墨画,从王维“破墨”山水,“使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他1开始,
对“理念”的模仿;后者则强调“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 中国绘画艺术就注定要在“水墨”上大有作为。北宋巨然的名
和基本运行规律,它超越自然万物却又必须依附于外部世界而 作《溪山兰若图》在点染山水上颇有代表性,追求计白为黑、“大
存在。其中“理念”是神力之所为,而“道”则是没有外力作 象无形”的艺术效果,远观是云雾缭绕的山林,近观则近乎无
用的“帝象之先”。因此可以说,“理念”倾向干神秘化,讲究 山,颇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再看齐白石的((虾》,白
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具有来世性、彼岸性。而“道”则侧重于 石老人画虾不画水,蕴水于无形之中,从而得到满纸皆是水的
自然化,讲究自然万物的和谐归一,是现实性、此岸性的。 视觉呈现和心灵体悟。
刘三平在((文艺概论新编》中提出取消传统意义上对艺术 除了绘画艺术以外,中西方在音乐艺术上也有着类似“有
形态划分,将中西方艺术精神分别归结为“舞”和“力”。中西 形”和“无形”的区别,即对“和声”和“希声”的追求。西方
方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源于 音乐艺术注重音色的纯粹性,试图寻找出普遍世界中具有抽象意
中西方关于美的本质论的不同认识。诚然,美在本质论上的差 义的绝对存在的音色,这一绝对音色体现了所有音乐艺术的本
异必然导致不同的审美艺术追求,而在艺术形态(形体与神态) 质。在统一化的音色结构里,不同乐器“和声”所形成的层次美
上,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文学流派与总集的三种关系——以《花间集》《西昆酬唱集》《江湖集》为例.pdf
- 论文学名著中的孝道体现.pdf
- 论文学批评的力量.pdf
- 论文学叙事的“空间”视角.pdf
- 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因素.pdf
- 论舞台艺术的光色运用.pdf
- 论西方艺术资助的基本模式.pdf
- 论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辩证法复兴.pdf
- 论西塞罗的哲学立场与自然法.pdf
- 论西南联大内部治理的艺术.pdf
- 美国本土裔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2015年美国本土裔文学专题研讨会综述.pdf
-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与新艺术社会史研究.pdf
-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pdf
-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艺术资助政策的演变及启示.pdf
- 美国农业伦理演进的文学表征及其启示.pdf
- 美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债券筹资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pdf
- 美国文学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由来——读道格拉斯的《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系谱》.pdf
- 美国艺术教育的转变与发展走向--基于《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与《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比较分析.pdf
- 美国艺术硕士(MFA)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佛罗里达大学艺术与艺术史学院为例.pdf
- 美华文学研究综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