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壁赋》高三复习导学案.doc
《赤壁赋》高三复习导学案
——陈立京
教师寄语: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文言现象。 2.总结苏轼思想及创作。 3.全文背诵。
学习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文言现象。 2.总结苏轼思想及创作。
学习难点:
定语后置句和谓语前置句。
二、学法指导:
1、讨论探究法 2、总结深入法。
三,前置作业:
课下复习,总结《赤壁赋》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
倚歌而和之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文言句式:
1.而今安在哉?
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而又何羡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凌万顷之茫然。
6.渺渺兮予怀。
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思考总结《赤壁赋》的心理历程。
四、学习步骤:
1.导入
2.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
3.小组展示前置性作业:
4.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对你有什么启示?
5. 自测自评:
古诗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文,完成26——30题 ???????????????????? 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 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 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铲刈秽草???? 刈:割????????????? B.余怜而售之??? 售:卖C.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全??????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匝:满2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梁之上有丘焉?????????B.若牛马之饮于溪C.唐氏之弃地?????????D.以效兹丘之下2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我)得西山后八日B.问其主,(主人)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C.(我们)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D.今(丘)弃(于)是州也2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从形、神、势等角度描写山石之奇。B.作者得到小丘后,“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举动,不久表现出对秽草恶木的憎恶,而且流露出对世间丑恶的痛恨。C.文章第二段对小丘的描写,绘其貌传其神,表现了悠闲自在,寄托深远的意境。D.文末“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着一“贺”字,主要表现了自己摆脱谪居之苦的喜悦。
教研教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