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言”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oc

“三言”中的僧尼形象研究   摘 要: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三言” 僧尼形象 佛教      一、“三言”中的僧尼形象   冯梦龙的“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书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120篇的作品中,僧尼形象在全书四分之一左右的篇目中出现过,僧尼形象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冯梦龙的“三言”中,僧尼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得道僧尼   (1)超尘脱俗者。他们恪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虔诚地信仰佛教,具有四大皆空、普度众生、悲天悯人、品德高洁等特点。如《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中的月明和尚,是个“五戒具足,一尘不染”的高僧;《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法海禅师,以降妖除魔、救度苍生为己任;《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中的可常和尚,明明被冤枉与人通奸,却不进行辩解,最终重归仙境;《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中的慧南禅师,讲经说法,神通广大。   (2)偶落凡俗者。他们虽是有修为的高僧,却偶因世俗诱惑,违背佛教的戒律,主要是破了色戒,最终认识到自身的业障,重新皈依佛教。如《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中的玉通禅师,因柳府尹设计陷害,被红莲引诱破了色戒,最终圆寂辞世;《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中的佛印禅师,虽然在词句中有调戏琴娘之意,但并没有酒后乱德,坚守住了多年的清修。   2.世俗僧尼   (1)贪婪者。他们云空并未真空,甚至比世俗恶人更为贪婪残忍,把空门作为敛财之地,把僧尼身份作为谋利的手段。如《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尝冤债》中的王尼姑,贪财好利,见了银子便眉开眼笑,做起了保媒拉纤的马泊六;《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宝华寺的悟石和尚及众僧见财起意,不惜设计杀害借宿寺庙的四十多人,血流满地。   (2)淫邪者。他们本应六根清净,恪守佛门色戒,却比世人更贪恋情色,甚至不择手段,淫乱无度。如《喻世明言?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的和尚设计骗娶良家妇女。《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的非空庵众尼姑与赫大卿淫乱无度,使得赫大卿纵欲过度而亡;极乐庵主了缘将小和尚去非藏在庵中三个多月,肆意淫乱。《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的宝莲寺众僧,以祈子为名,奸淫妇女无数。   (3)正常世俗者。他们虽然是出家人,但并非得道高僧,也非佛门败类,有着许多正常的世俗的观念和情感。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老尼虽然收留了落难中的郑夫人,但是为了自保,要求郑夫人母子不能并留;《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老尼惠寂替相爱的青年男女传书递简;《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的至慧和尚,因渴慕正常的情欲,本分还俗,续发娶妻。   二、形成原因   1.社会政治因素   明朝皇帝普遍推崇佛教,并利用佛教作为一种愚民和稳定社会的手段。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和高僧形象有利于消解百姓的反抗心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在“三言”中,处处体现着因果报应的思想,作者也塑造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僧形象。在政策上,“明代佛教中不仅专门划分出了应付世俗佛事需求的教僧教寺,而且使得这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以至相关者以从事佛事活动为谋生手段,导致佛教进一步功能化和教僧泛职业化,事实上对于明代佛教所谓世俗化倾向的评论,很大程度就是基于佛教在这方面过于讨好于世俗需求的现象”。①随着社会的腐化堕落,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后期,贪婪奢侈、淫乱纵欲等不良风气遍及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市井百姓,都津津乐道于房中术、春宫画,流连于秦楼楚馆,在此风气的影响之下,佛教也出现了种种不良迹象,明朝中后期佛教腐化与俗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社会上出现了“不交僧与道,便是好人家”的谚语。对于佛教的这种腐化堕落及世俗化现象“三言”中予以形象的反映。   2.社会经济因素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以及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已经被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吞噬。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棉纺织业和海外贸易都迅速发展,人们对待商人和商业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消解,商业经济发展的刺激,缺乏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整个社会陷入嗜利纵欲的狂欢。皇帝公然卖官鬻爵、贪婪纵欲,上行下效,世人更是不以好利好色为耻。这种社会现象也影响到佛教徒和人们对佛教的看法,“三言”中刻画了许多贪婪没有德行的僧尼形象。此外江南经济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