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文学在中国的早期译介.doc
日本文学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不管是神话、诗歌还是小说,就古典文学这一范畴而言,中国文化均给日本文学以丰富的营养。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据李芒先生所言,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而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提起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于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佳人奇遇》发表于《清议报》上,梁启超为此写了《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后来改题为《译印政治小说》。这篇序言重点阐述了翻译小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政治小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和序言发表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
此外,梁启超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在早期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中,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这一时期,除政治小说外,家庭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也纷纷登台亮相,作品数量多,参加翻译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影响,被称为“家庭小说”的代表。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喜人的。大量的翻译作品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
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空谷绝音,这既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运动,对我国的文学史乃至整个现代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大批负有使命感的作家开始了新文学的耕耘。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以下分三点对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翻译活动作大致的介绍与阐述。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译作大量出现。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等共15位作家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作品达五种以上。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二是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这些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受重视与鲁迅不无关系。三是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译者人数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他们甚至组成文学社团,以文学阵营的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展译介活动。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作品。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位置毋庸赘言。他的创作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他对翻译的最终意义―为人生、为社会―亦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选择被翻译作品时,往往不受当时文坛流行的流派所左右,注重引进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翻译,而尤其注意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民族中的作者。”
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其中数俄国和日本最多。五四运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