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上善若水》 课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只有5 000余字,却几乎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1)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观点。他把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一”就成了“道”的同义语。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三十九章》)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他提出的“大成若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