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剧谈录》“行李”考释.doc
《剧谈录》“行李”考释
摘要:《剧谈录》是一部唐代笔记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为我们研究古白话词语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文章对“行李”一词作了考释,分析其产生时代和原因,着重解释了从最早外交使者意义演变为外出携带物品的总称。
关键词:剧谈录;词语;行李;考释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28-01
唐代康骈《剧谈录》二卷,“成书于乾宁二年,皆记天宝以来琐事(860―879),亦间以议论附之,凡四十条。”作者自谓记述“新见异闻”,大多讲述神鬼灵应,也有少量武侠故事。如潘将军失珠、田膨郎偷玉枕等篇,故事曲折可观。书中所载为作者随手杂录,多为当时口语。
“行李”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及口语中均为“外出时携带的物件”的意义。但是在《剧谈录》一书中“行李”的意义却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指“官府导从之人或仆从”。例如:台铱行李,无复威仪。(下卷《宰相布施》)表示外出行旅之人所携带的物品的总称,与现在意思相同。例如:有青州监军将发,须鞍马以备行李。(上卷《续坤服马》)
在上古“行李”一词最早指“外交使节,使者”,例 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左传?僖公三十年》)
杜预注:“行李,使人。”
孔颖达疏:“一介行李。”杜预云:“行李,行人。”(按:行人即使人。)
《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注:“行人,使人。”
“行李”之“李”又作“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元月不至。”
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国语?周语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圣,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注:“理,史也。……行李,小行人也。”
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是同音字,可以通用。而“理”是个形声字,从玉,里声。其本义是加工玉石,雕琢玉器,引申为治理、料理、正理,再引申为治理政事之官吏。可见“行李”之“李”是“理”的通假字。
“行李”“行理”为什么有“外交使节”的含义呢? 这得从“行”字上寻求原因。“行”是个象形字,金文作,象十字路口的形状,故又有行走的词义。而“外交使节”正是出国的外交官员,和行走意义是相关联的。
“行李”一词的这两个义项还见于其他作品:
例如:《文苑英华》一七七卷唐张说《奉和圣治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诗》:“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
按:“行李” 表示官府导从之人。导从之人是由外交使节引申而来的,两者都有疏通关节进行导引之使命,工作性质有相关之处。
唐朝白居易《长庆集》六十九《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偶题十五韵,聊欢二君诗》:“闻君每来去,?L?L事行李。”
宋代苏轼《东坡集》后集七《与程德孺运使书之一》:“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
按:“行李”指出外行旅之人所携带的物件。出外行旅之人所带的物件也是由外交使节之义转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由人及物,因外交使节出门在外往来奔走,故常携行装,以备随时应用。故此引申而来。
又隐申为出外旅行,这也是符合情理的意义。只是少见些。例如《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定数十五灌园婴女》:
其问卜秀才已登科第,兼历簿官,与廉使素不相接。因行李经由,投刺谒廉使,一见慕其风采,甚加礼遇。问及婚娶,答以未婚。廉使知其衣冠子弟,且慕其为人,乃以幼女妻之,潜令道达其意。秀才欣然许之。未几成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044-77页)
此外,“行李”一词词义除上述几项外各类辞书尚未曾提及的这就是“行走”。据考证,在唐代变文中运用相当普遍。
例如:《降魔变文》:“行李之间,偶见阿难乞食。”
《降魔变文》:“我见居士,忽忽行李,急急人城。”
《子青变文》:“今缘少许急事,欲往江南行李。”
“行李”之“行走”词义,偏重于“行”,也与使者外出之义相联。
从上可见“行李”一词词义最初是使者,至唐代演绎发展为三个词义,表示导从之人或仆从,外出随身携带的物品,行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而发展到现代汉语中,表示人的义项消失了,仅仅保留了唐代出现的携带的物品的总称一个词义,只指物,其它两个词义,包括最初的使者义均被废弃了。
参考文献:
[1]徐凌云,许善述点校.唐宋笔记小说二种[M].黄山出版社,1991.
[2]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全册课件.pptx
- 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现代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 VIP
- DB41T2071连阴雨预警信号等级划分.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存储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与投资策略报告.docx VIP
-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全部古诗词赏析(注音、注释、译文、赏析).pdf VIP
-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共识.pptx VIP
- 特色中药材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doc
- 基于PLC控制防盗门报警器设计.doc VIP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教育.pptx VIP
- 猪场拆除工程方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