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
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 摘要:杨简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精于易学,其解易乃是以心学为路径完成的。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外在世界不过是人之本心的呈现形式,世界不过是人心建构的结果,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这是心学思想与经学体系的结合,后世称之为心学易;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对于本源的连接上,二者却具有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建构性;心学易;义理易学
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109-05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县人。他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著《杨氏易传》,又著《己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所略,甚至谓《系辞》中近取诸身一节为不知道者所伪作”①。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后世称之为心学易。②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其易学在于以心融汇象数体系,具体证成这一特征;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杨简心学的建构性特征
杨简承象山之学,倡心外无事。然而他所谓的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思想意识,而是另有所指,即所谓的本心。杨简所作《象山行状》云:“一夕,某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以答,某忽醒此心之清明,忽醒此心之无始末,忽醒此心之无所不通。”③本心为澄然清明之体,无始无终而超越时间,无所不通而超越空间。如此灵明之本心人人皆具。杨简曰:“能识恻隐之真心,于孺子将入井之时,则何思何虑之妙,人人之所自有也;纯诚洞白之质,人人之所自有也;广大无疆之体,人人之所自有也。”④《孟子》说孺子将入井之时,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心之发无所依赖,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由此可知,此本心人人皆有
此本心虽人人皆有,然而由于自私用智故此心不彰。《绝四记》载:“人心自明,人心自灵,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孔子日与门弟子从容问答,其谆谆告戒,止绝学者之病,大略有四:曰意,曰必,曰固,曰我。门弟子有一于此,圣人必止绝之。毋者,止绝之辞,知夫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智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故每每随其病之所形,而止绝之,曰毋如此,毋如此。”⑤《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杨简看来,意、必、固、我并不是同一序列之物,意为根本而必、固、我为意所衍生。杨简提出,人心本自灵明,因意生而被必、固、我所遮蔽,遂丧失其灵明之体
对于何谓意,杨简说:“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意之为状,不可胜穷,有利有害,有是有非,有进有退,有虚有实,有多有寡,有散有合,有依有违,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体有用,有本有末,有此有彼,有动有静,有今有古,若此之类,虽穷日之力,穷年之力,纵说横说,广说备说,不可得而尽。然则心与意奚辨?是二者未始不一,蔽者自不一。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⑥本心如大海万里澄清,意则如其中波浪有起有灭。大海之波浪千变万化,人心之意亦是千头万绪,利害、是非、进退、虚实、多寡、散合等莫可胜穷。波浪虽然扰动了大海的本体,然而波浪之水与大海之水原本无二。但如果唯认波浪为水,那么无边之大海恰恰为其所忽略。人心之意千头万绪,然而意与本心亦是不二。但如果唯认意为人心,则本心恰恰为其所蔽。如果能识得意与心不二,则本心当下呈现;如果见意而不知意本为心,则本心隐没而以意为心。如果本心发动而不稍曲,则直而为心;若于此时稍一转念,则本心曲而为意。自发心以至于行为无不亨通是则为心,若其间阻滞不通是则为意。本心虽发为万用,然而由于直心用事,则不识不知当下圆成;虽感通无穷,但有为之思虑未尝起用
大海不扬清波,鼋鼍蛟龙充满其中,纤毫毕现;心不起意,则觉我心无始无终,包括天地。心不起意,唯缘自身,杨简称此为反观。他曾言及在太学循理斋反观时的体验:“某方反观,忽觉洞明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元来某心体如此广大,天地有象有形,有际畔,乃在某无际畔之中。”⑦在这次反观之中,他首先洞悟到心之本体无内外、无际畔,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其次觉察到万物一体,而无外乎本心。经过这次体验之后,他与陆象山又有扇讼之公案,对于心之本体广大清明益加确信。《宋元学案“淳熙元年,母丧去官,营葬车厩,更觉日用酬应,未能无碍。沉思屡日,一事偶触,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