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凝视初念,超脱物性曾少千国立中央大学艺文中心
凝視初念,超脫物性
曾少千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自古以來,素描(drawing)是視覺藝術之本,它既有練筆和習作的功能,也有
探索創作初念的重要意義。在作畫過程中,素描提供了臨摹古畫和雕像,以及靜
物、人體、風景寫生的絕佳途徑,藉此訓練觀察力和手眼協調,累積視覺記憶,
進而在中西藝術學院體制內造就了各式素描技法的規範。另一方面,素描的即興
和實驗特質 ,也從十八世紀以降,逐漸成為備受重視和討論的課題。尤其在浪漫
主義時代,未完成的美感和自由的想像力,躍居藝術論述的舞台焦點,於是將素
描和速寫(sketch)推向一個適宜表現藝術家原創性和主體性的獨立媒介。一直到
今日,素描的材質和版圖不斷擴展,工具從炭筆、水彩、水墨、粉彩,基底從紙
本、布料、木板、岩石 ,拓寬到混合媒材、街道塗鴉、電腦繪圖、加入現成物和
拾獲物等不一而足。在現代和當代藝術中,素描被視為最富親密性的材料,透露
出作者意念的發想和醞釀,同時也寄盼觀者的默契和情感交流。由此觀之,素描
是創造活動的核心,它是意識流轉的印痕,激發聯想的泉源,遂讓我們瞭解藝術
是如何發生的,重新看待作品的定義。
相對於工程浩大和氣勢宏偉的畫作,素描像是短篇散文、晶瑩詩句、練習樂
曲。現代素描的最好境界,可比擬蕭邦的《練習曲》,除了一般練習曲的反覆鍛
鍊手指肌肉,挑戰新穎和艱難的技巧,尚蘊含深厚的情感和藝術性,成為正式演
奏曲目。素描作為形式靈巧的小品,倘若容納太多,會笨重累贅,倘若太少,則
顯單薄無趣。在技藝上不可過於匠心,又不能太散漫。林銓居的《還魂散》系列,
包括一組紙本油彩作品,一組水墨炭筆速寫,無不試圖在樸拙與圓熟、釋放與收
斂之間產生辯證,達到微妙的平衡。這些作品融合了寫實和寫意,忠於自然且忠
於自我,保留初念的元氣 ,超脫技法的習氣。林銓居事事用心,大巧若拙,新作
展現出長久沉潛於文學與美學的成果。他調和西方的油彩、炭筆,以及中國的水
墨韻味和書法性線條,將古今交會於他的抒情世界。
2009 年是林銓居發表個展頻仍的一年,春季在台北大未來畫廊展出《胸中
有丘壑》,由戶外寫生轉化而成的山水、雲煙、太湖石油畫作品。夏季他在台北
當代藝術館展出《生命的穀倉》,以油畫、裝置、錄像、檔案、紀錄片的方式,
總結他歷經六年的《閱讀 / 家族故事》和《晴耕雨讀》系列。乍看之下,這兩
個展覽似乎呈現出林銓居兩個截然不同的身分背景,即文人和農人的差異性。然
而仔細觀看後,便能發現其中深層的相似處,那就是超脫世俗物質性的藝術觀,
以及古典含蓄的視覺風格。這兩個特色,貫穿了林銓居不同時期的創作型態,也
體現在這次的《還魂散》展覽作品當中。
就紙本油彩作品來看,其媒材和題材雖似西方的靜物畫,但是脫離了靜物畫
的寫實性,而根植於「以物觀我」的中國美學。這組畫作側重少數幾個黑、褐、
粉、白色調與線條律動,非以色彩的豐富變化取勝。畫家以線條為主軸,界定單
一物體和空間,發展出空靈的留白。色彩僅居陪襯,主要作用是在烘托墨韻。整
體系列仿立軸形式,使西方的紙上油畫趨近東方水墨畫。另一方面,某些物體的
傳統文化意涵,卻在此解構和悖反,例如靈芝和桃子,兀自懸浮在闇黑深淵中,
消解了祥瑞的象徵。此系列著重於秀絕遺立的自然物象,無論是木石或蔬果,皆
無落棲之地。花椰菜、青蔥、桃子、火龍果遠離土壤和餐桌,淡化了日常農作和
進食的指涉 ,同時伴隨著一抹陰影。如此的構圖安排和抑鬱色調,使畫面產生壓
迫糾結之感。初念,竟也是懸念。
將物體作為引發沉思的觸媒,將物象視為閱讀生命情境之鑰,向來存在於林
銓居的創作中。他之前的《家族故事》系列(2002-2007) ,善於簡約構圖中描繪日
常物品,如床、午餐盒、稻草堆,以平靜空潬的意象隱喻農村勞動,召喚親情回
憶和少年時光。在《胸中塊壘》油畫系列(2008) ,嶙峋窟窿的太湖石和雲煙纏繞,
沉重和輕盈交錯,鬱悶和釋懷相互依存。這些運用「象徵物」的作品,流露出一
種超越享樂原則的「痛感」美學。林銓居曾經敘述父親是他生命中不可迴避和引
起心中痛感的命題,然而他勇於面對它,以美學反思去處理它以得到超脫。他亦
形容《還魂散》的奇木作品,是具有痛感的。這些荒澀醜怪的木頭,狀似人體軀
幹、神經叢,擁有內在意志。當我們注視其他畫中的物體,不難發覺類似的擬人
化形象:花椰菜如人腦,火龍果肉質漿果如子宮,種籽如精子。無論是否觸及痛
感,林銓居筆下的木石和蔬果,從日常實際所需所用的物質性抽離出來,注入身
體想像和情感依附,建立一「物我相印」的美感經驗 。
《還魂散》不僅凝視平日生活的自然物象,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