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媒介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
浅谈媒介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摘要]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湘西 少数民族 媒介 身份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历史上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占主体的汉民族和汉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边远和封闭性,少数民族以血缘文化和地缘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单一的身份认同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被完整地纳入到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的单一的身份认同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国家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被构建起来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的发展,湘西拨云见日,迎来了曙光,我们发现湘西作为一个行政符号在中国历史上时代久远,扮演了重要的政治、军事角色;湘西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沉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一批文化大师;湘西作为一个旅游符号在世界旅游产业领域,享有“美丽湘西”和“魅力湘西”美誉;湘西作为一个影视符号在现代影视文化圈里,诞生了XX年间(1573年―16XX年),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耗巨资修建了全长190公里的苗疆长城,今又称中国南长城。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湘西在中国政治、军事、历史上的地位因着地域和该地域孕育的历史人物而举足轻重,如:道光二十二年三月,湘西人郭宏升(浙江衢州总兵)赴镇海抗英。二十一年二月又是湘西人郑国鸿(浙江处州总兵)率兵勇击退英军,收复定海,同月,还是湘西人满长顺、梁昌福把守广东乌涌血战而死。十月郑国鸿再与英军血战五昼夜英勇牺牲。咸丰十一年,湘西人田兴恕(贵州提督)针对法国不法教会,领导了反教会斗争,维护了中国主权。光绪十年八月,湘西人张世富亲手操炮点火命长门炮台痛击入侵法舰“拉加利桑尼业”号,大获全胜。二十六年,湘西人罗荣光在大沽口炮台抗击侵华之八国联军,浴血奋战,与眷属一起殉国。抗日战争期间,基本上由湘西人士组成的一二八师在浙江嘉善与日军喋血苦战七昼夜,全师阵亡二千八百余人,小小县城一片招魂幡,但惟独没有泪水。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巾帼英雄向警予、开国大将粟裕、共和国元帅贺龙等都出自湘西。在湘西这块土地上演了激烈的湘西会战,歼敌2万多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反攻的计划,1945年8月日本在湘西芷江签订了投降协议。此外,在湘西还发生了艰苦的剿匪战争,涌现了一批剿匪英雄,留下了感人的剿匪故事
政治与历史,政治人物与历史人物历来是我国纪实电视电影作品创作的源泉,在我国电影、电视的题材方面,政治题材、历史题材、军事题材是最多的,也是严肃主题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以增加历史记忆,增强民族使命感,凝聚民族力量。以湘西的政治、历史、人物为原型,解放后诞生的影视作品如《乌龙山剿匪记》《武陵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中国十大元帅》《贺龙在湘西》《粟裕大将》等等。特别是《乌龙山剿匪记》既是红色经典电影又是“剿匪”系列的成功之作,《血色湘西》作为继《乌龙山剿匪记》之后又一红色经典,以高收视率掀起一股湘西热,把湘西从“匪”的符号中解救出来,给湘西正名。因此,厚重的政治历史底蕴使得湘西成为影视关注的对象。这些关注对湘西少数民族来讲是值得自豪的。通过媒介,人民充分认识了自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历史长河里曾扮演的角色,从支流回归主流,这对于推动民族身份认同起到关键作用
二、湘西丰富的文学文本使少数民族获得了尊严
湘西不仅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湘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以其特有的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等在我国的文化大观园里熠熠生辉。这些文化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为集中代表,目前,湘西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余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民俗等10个类别,如民间文学类有土家族梯玛歌,传统音乐类有酉水船工号子、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咚咚喹,传统美术类有凤凰纸扎、泸溪踏虎凿花,传统技艺类有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民俗类有苗族服饰。其中,土家族梯玛歌、酉水船工号子、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咚咚喹、凤凰纸扎为新人选项目,泸溪踏虎凿花、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服饰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剪纸、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服饰3个项目的扩展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西特色文化产品,这些文本以符号的形式构成影视作品的文化符号,是最有吸引力的元素,如电视剧《血色湘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