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辱ff饭j乏,汇 2008.11 (中旬刊)
中西文化交流中媒介的无意识性
口 张玉环 ’【】 尚文君[21
(…1军事经济学院外训大队 湖北 ·武汉 430035;
2『]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有意识地致力于文化交流和传播。那么,
有没有一些传播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行为呢?在本文中,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分析了这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 中西 文化交流 媒介 无意识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275—02
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和西方可以说是世界上两颗璀璨的明 教士竭尽全力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为中国皇帝效劳,深得康熙帝的赏
珠,她们以各 自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 ,而且不断 识与信任,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被委以重任。但是 ,当时来华的传
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蓬勃发展。她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常 教士中除了耶酥会士,还有其它教派。他们固执己见,不按照利玛
常深刻地影响到彼此的文明进程。尤其是近年来 ,中国和西方一些 窦的方法进行传教,收效甚微。一方面出于嫉妒 ,一方面出于教派
国家的政府都不遗余力地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 问的权力纷争,他们抓住耶酥会士允许中国教徒 “尊孔祭祖”的做
西人民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有意识地致力 法大做文章,谴责他们将中国的 “天”比附 “天主”,犯了渎神的罪
于文化的传播。那么,有没有一些人,他们的行为起到了传播文化 行,并向罗马宗教裁判所提起诉讼。耶酥会士则以各种小册子、报
的作用,而 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实有这 告、译文、回忆录等反驳他们的指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旷 日持久
么~些人,他们在无意中充当了传播文化的媒介,或者说他们的初 的笔战,使得整个欧洲都不得不关注起中国来,罗马教廷甚至先后
衷并非传播文化,但他们的行为却成就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 两次向中国派遣特使。这使康熙皇帝感到权威受到了威胁,于 1720
谈,或多或少地为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年决定禁教。随后的两任皇帝 ,雍正和乾隆,对传教士采取了更为
最初起到这种作用的当推商人。因为地域的原因,中国人长期 严厉的措施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彻底终止。持续了百余年的
内不知道西方许多国家的存在,倒是西方的一些国家,早就听说东 “礼仪之争”也在 1742年以耶酥会士的败诉而结束。
方有个美丽富饶的 “丝国”。欧Nx,t,9国的感性认识 ,就是从丝绸、 但是,当时无人料到的是,那些败诉的耶酥会传教士,却被后人
瓷器这一类商品开始的。早在中世纪,巾国精美的丝织品和瓷器, 冠以中西方文化交流先驱的美名。这大概是那些教士本身也始料
就被商人通过著名的 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再转 未及的。正是他们 ,真正在欧洲掀起了 “中国热”的浪潮,并不断推
运到欧洲,成为各国君主及上流社会人士争相收藏及馈赠之佳品。 波助澜,把它推向更高阶段,使欧洲人从追逐中国的物态文化开始
自十七世纪末开始,中欧贸易渐人佳境,各国东印度公司将其它各 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 礼“仪之争”促使在华传教士中的对立双方
种各样的中国物品不断输入欧洲,实际上他们也将中国的形象直 强化x,:tq-,国的研究,在寄往欧洲的信札和报告以及其他著作中充分
观地呈现在欧洲人面前 ,为欧洲人认识中国提供了实物基础。随着 表述各自的观点,以争取社会的同情和罗马教廷的支持。这些文本
海上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扇子 、屏风、泥人以及各种 引起欧洲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丝
各样的手工艺品运抵欧洲。那些商人在达到赚钱 目的的同时,无意 绸、瓷器 、嗣子等物品,而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