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收藏老铜炉身价更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家收藏老铜炉身价更高

名家收藏老铜炉身价更高铜炉之雅拍场展现 业内行家曾言:“距今几千3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即将出现在北京匡时秋拍中的这批王世襄旧藏的铜炉,无疑是近年来在拍场上质量最高的一批,其中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就是此中极品。此炉在7年前创下了166万元的拍卖天价,其身形规整,包浆亮丽,色泽典雅,底部落“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篆书款。 另外一款当年同破纪录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也将面世。此炉直径12厘米,刻“祟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楷书款,浑圆腹,冲天耳,器形古朴端庄,炉身铜质厚重,手感甚佳。通体满布金片,包浆色泽亮丽。王世襄当年得此炉也堪称奇缘,此炉原为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有。 玉堂清玩1951年5月,王世襄购此炉于大烟筒胡同何玉堂家。 至于此次拍出天价的项子京宝玩鎏金戟耳炉,一望即有典雅肃穆、文心端端之美。炉之皮色近枣红而稍淡。简式炉身,略有束腰之弧线,不媚不绮,如遇大家闺秀,端庄静美,毫不张扬却韵味十足。双戟耳制作规整却不失灵动,一种明式家俱的骨韵内涵其中。炉身片金相布。大小参差错落,制法相当考究。片金朵朵,犹如工笔晕染般层次丰富、韵味十足,且肌理感颇强。片金大小参差,却绝非轻易而为,远观之即有深远的空间感,使人想见漫漫朔雪落吴天的佳境。 文房铜炉值得关注 古代铜器中,铜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特别是自从明代的宣德炉出现以后,这种器物更是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铜器艺术品中的主要器型。在明清时期,铜炉可以说是铜器中的典型代表。自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古董收藏品的铜炉逐渐走向拍卖会。步入21世纪后,随着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铜炉的行情水涨船高,成为收藏市场新的热点。在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中,明代鎏金铺兽首衔环钵需式铜炉拍出302万元的高价就是明证。 铜炉体积太大不一定就好,因为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制作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由于文人专门订造,所以用料精,工艺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是专门铸造,所以属孤品。后有喜欢其传世的教名,亦有后记,但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型制好潮质精、皮色佳、款宁优的私款炉。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极高。 铜炉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和欣赏黄花梨家具并无二致。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以至有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随着文房拍卖市场加速繁荣。明清铜炉也渐渐回归了其价值本位。在2006年北京诚轩的春拍上,清乾隆30万至35万元,成交价达到了69.3万元。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在浙江的拍卖会上,这件铜器的成交价已经达到了93.5万元。在今年的春拍中,其成交价更是近300万元。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底署“乾隆乙丑简斋主人手铸”十字三行篆书铸款(袁枚号简斋)。炉内底镌金文铭:“余杂金银珠宝作两珠宝,此红色无铭第二炉也,袁枚。”小论从品相和历史渊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精品,充分展现了文房铜炉的巨大升值潜力。 名家递藏更显价值 一尊好的文房铜炉,其背后或多或少地会隐藏着名家传递的故事。王世襄先生铜炉的收藏,得益于老一辈铜炉收藏家赵沆年先生。赵沆年先生曾与王世襄先生同居东城区芳嘉园胡同,两宅相距颇近。赵沆年先生藏炉甚精,且颇有见地。抗日战争时期,赵先生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将自己收藏的百余件铜炉出让给当时的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成交之后,陈剑秋就势用自己的藏品换走了数件赵氏藏炉中的精品。此后赵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多次谈起此事,眷眷难忘。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世襄先生赴美国参观博物馆,归国后为赵先生过生日,赵沆年即把自己收藏的十件铜炉送给王世襄,叮嘱他:“这些炉是我多年心爱之物,你一定要好好保存,切勿遗失。”1951年,王世襄先生终于得到机会,购回十余件赵沆年旧藏铜炉,兴冲冲地去告慰赵先生,赵先生正在病中,喘咳不止,当他手抚铜炉时,如见故人,情不自禁。临别时,庄岱云先生将多年放置案头焚香的“玉堂清玩”戟耳炉送到王先生手中,说:“你拿去摆在一起吧!”王世襄先生不禁百感交集,一时竟无言以谢。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名家收藏的铜炉开始纷纷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像如王世襄、姜子祥的 个人收藏专场中,铜炉藏品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年王世襄拍卖的那批铜炉为同一藏家购得,此次这批铜炉重新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无疑验证了当初的说法,也提醒广大投资者,在铜炉收藏中,一定要关注“名人效应”。 除了名人递藏时所“产生”的故事之外,名人对于铜炉的保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像姜子祥专场拍卖的一批约30件形制各异的明清铜炉有“宣德”年款、“琴书侣”、“松月侣”等诸多款识。这批铜炉历经浩劫,数十年无人打理,而其包浆皮色依旧如棠梨般可人,可见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