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立宪国策形成及出台(下)
立宪国策形成及出台(下)尽管此时立宪声势渐起,但朝廷内外,反对的声音仍蜂起不绝,其势力也非常强大。立宪意味着整个专制制度的改变,一旦立宪成功,朝廷督抚、大臣“其权不如往昔之重,其利不如往日之优”。反对立宪者最担心的是自己利益和权势的损失。这些反对者,以一己私利出发,有的对立宪阳奉阴违,有的直接反对,散布消极言论,试图以此影响朝廷决策,煽动官僚对立宪的不满与反对,而在朝廷内部,立宪与否也处于争论阶段。甚至在立宪会议上,双方亦各执一词,交锋激烈。
立宪会议上的争论
据《东方杂志》“临时增刊”《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1906年8月28日关于清廷立宪与否的第二次会议,自首席军机大臣奕发言后,即出现了不同意见。
奕赞同立宪,而且主张“从速宣布”。但继他发言的是大学士孙家鼐,他的态度是:似但宜革其丛弊太甚诸事,俟政体清明以渐变更,似亦未迟。孙家鼐用词很和缓,但态度很明确,立宪政体暂时不宜,应该缓行。这与他数年前赞同戊戌维新的态度相反。
接下来发言的徐世昌,他认为渐进的变更,就算推行多年也难见成效。只有大变,才能振奋全国人民的精神。孙家鼐则回应称,了解立宪的国人寥寥,立刻推行立宪,不但无益,可能反而有害,所以还是应当慎之又慎。
尚书张百熙显然不太赞成孙家鼐,他说:“国民程度全在上之劝导,今上无法以高其程度,而曰俟国民程度高乃立宪法,此永不能必之事也。予以为与其俟程度高而后立宪,何如先预备立宪而徐施诱导,使国民得渐几于立宪国国民程度之为愈乎。”
兵部尚书铁良又提出一个问题:吾闻各国立宪皆由国民要求,甚至暴动。日本虽不至暴动而要求则甚力。夫彼能要求,固深知立宪之善,即知为国家分担义务。今未经国民要求而辄授之以权,彼不知事之为幸而反以分担义务为苦,将若之何?
回答他的是袁世凯:天下事势,何常之有。昔欧洲之民,积受压力,复有爱国思想,故出于暴动以求权利。我国则不然,朝廷既崇尚宽大,又无外力之相迫,故民相处于不识不知之天,而绝不知有当兵纳税之义务。是以各国之立宪因民之有知识而使民有权,我国则使民以有权之故而知有当尽之义务。其事之顺逆不同则预备之法亦不同。
会议开到这里,形成一个转折,下面几乎就是袁铁两人的对话,不赞成立宪的声音也渐渐被转移到如何立宪上来。
铁良接过袁的话头:如是,则宣布立宪后,宜设立内阁,厘定官制,明定权限,整理种种机关,且须以全力开国民之知识,普及普通教育,派人分至各地演说,使各处绅士商民知识略相平等,乃可为也。
支持立宪者渐占上风
铁良是满人中擅长军事的一位,但袁世凯不但擅长军事且长于行政。见铁良转同立宪,并条陈举措,便乘势推进,就立宪之前应办之事,亦一一申述。
袁以一个精彩的比喻为自己开头:夫以数千年未大变更之政体,一旦欲大变其面目,则各种问题皆当相连而及。譬之老屋,当未议修改之时,任其飘摇,亦若尚可支持。逮至议及修改,则一经拆卸,朽腐之梁柱,摧坏之粉壁,纷纷发现,致多费工作。改政之道,亦如是矣。今即以所知道者言之,则如京城各省之措置也,蒙古西藏之统辖也,钱币之画一也,赋税之改正也,漕运之停止也,其事皆极委屈繁重,宜于立宪以前逐渐办妥。诚哉,日不暇给矣。
随之,铁良又提出新的问题:吾又有疑焉,今地方官所严惩者有四,劣绅也、劣衿也、土豪也、讼棍也。凡百州县,几为若辈盘踞,无复有起而与之争者。今若预备立宪,则必讲求自治。此辈且公然握地方之命脉,则事殆矣。对此,袁世凯的对策是:此必须多选循良之吏为地方官,专以扶植善类为事。使公直者得各伸其志,奸匿者无由施其技。如是始可为地方自治之基础也。
沉默许久的瞿鸿接过话来:如是,仍当以讲求吏治为第一要素,旧法新法,固无二致也。这其实是一种模棱两可、可进可退的表达。话已至此,主张立宪的意见显然已占上风。
最后说话的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他的话带有总结意味:立宪之事既如是繁重而程度之能及与否,又在难必之数,则不能不多留时日,为预备之地矣。
于是,王公大臣的意见渐趋一致,不是不立宪,也不是马上立宪,而是一种折中形态的预备立宪。立宪国策在这九位与会者这里获得表面上的一致。
其中积极主张立宪的是奕、徐世昌、张百熙、袁世凯,认为可以立宪的是铁良,持保守主张的是孙家鼐、荣庆,态度较为隐晦的是瞿鸿,载沣则持不反对的态度。
由此可见,立宪派在朝廷上层中已经逐渐占据多数,这是清廷必然走向立宪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不要说朝廷之外的公共舆论以及士人心向。这是一种“势”,人莫违之之“势”, 8月29日,慈禧召见参加立宪会议的诸位大臣,询问他们会议后的决定。几位大臣均表示应行立宪,原来的反对派鹿传霖、王文韶勉强同意。此刻,两宫(或深宫中的慈禧)即使想拒绝立宪,恐怕也是有难度的。
立宪国策出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