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荡舟游北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助与困惑.docVIP

《月夜荡舟游北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助与困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夜荡舟游北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助与困惑   内容摘要:长期背负着“民族主义文艺”的发起者、“御用文人”标签的王平陵,只是作为一个政治斗争的负面形象而存在,他在抗战时期的文学价值遭到了历史的扬弃。《月夜荡舟游北泉》是王平陵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作的一篇散文,表面上看是回忆一次云淡风轻的旅行,但背后却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惊涛骇浪,以此更能观照在战时条件下每一个个体所表现出的无助与困惑。   一   跟随国民政府一路西迁的王平陵,于1938年6月15日从武汉出发,途经宜昌历时半月,于同年7月2日到达陪都重庆,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的重要组织者,王平陵此行的重要任务仍然是以当局者的身份,考虑成立重庆的“文协”分会,若“有成立的可能,就主张追随一般大作家之后,摇旗呐喊,跑跑龙套”[1]历史证明成立“文协”分会的工作并没有顺利如愿,只是成立了文协办事处,一处在南温泉,一处就在王平陵此次荡舟闲游的所在地北碚①,不仅“文协”分会的成立没有着落,此前在武汉为“文协”奔走呼号的贡献亦趋淡忘,王平陵与国民政府再一次疏离,使得之前在南京时期的孤独又一次袭来,再加上重庆常年雾笼朦朦、日军的频繁轰炸、抗战的胜利遥遥无期,更加重了这份孤独感,令王平陵愈加感受到在大时代的裹挟下,个人是多么地无能为力,而这正是当时在日本铁蹄下惨遭蹂躏的中国人最真实的体验,“抗日战争曾经在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和情感。”[2]在重庆,王平陵住在南山上,虽然他自己说“在抗战时期,我住在重庆的南山巅,曾高高地遥编桂林、恩施、昆明、成都、贵阳各报的文艺周刊,五个周刊,同时航?]寄稿”[3]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过得并不如意,与社会脱节,对战争、人事的厌恶,只能情寄山水,此次夜游北温泉正是情感的大爆发。   《月夜荡舟游北泉》是王平陵创作于1947年的作品,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而国共之间正激战正酣,没有跟随还都的队伍回迁,滞留重庆的王平陵选择在此时回忆几年前的一次无牵无挂的旅行,更显得意味深长,北泉即位于北碚的北温泉。初读下来,就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有山有水、有花香,还有夜幕的钟声。但实则不然,它是堆积在王平陵内心深处“无助感”的一次总爆发,景色越美,“梦境”越是无忧无虑,更加重了现实世界的那份孤独与彷徨。   二   文章共分为15个自然段,前九个小段主要是介绍了作者与北温泉的结缘,以及通过朋友梁宗岱之口描绘了北泉的奇峰、怪石等美景,这首“妙美的歌”深深地吸引了王平陵,同时也能激起广大读者想一探究竟的好奇。文章从第10段开始,进入最为精彩的章节。先介绍了得赏北温泉风光的机缘,是借着中秋节与赵清阁、俞珊等人在北碚聚会,一番酒足饭饱之后,在赵小姐的盛意催促下,终于成行,北温泉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旅行从登上一只小船开始,船是木制的“沿袭古老的样式,像鸭子落蛋一般,播动着尾部”[4],夕阳和圆月交相辉映,投射璀璨的余光在江面上,将满池碧绿的江水染成了橙黄色,目光由近在咫尺的江面慢慢向远处移,视野逐显开阔,只见静寂的田野,没有繁杂的声音,只有天边鲜艳的夕阳“变幻各种奇异的色泽”,夜慢慢黑下来,夕阳退下去,天空中只有清朗的月光,两岸的灯火燃起,远远地倒映在江底,像天上闪烁的星星。王平陵知道只凭视觉效果很难强烈感染读者,于是他又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在晴朗的月光下,听到汩汩的江流,江水从不可计数的石尖上跳漩,像水在锅中沸滚”[5],秋风吹拂的声音,江流弹奏的旋律,寥廓的原野刮起夜莺的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畅快。如果再这样继续写下去,肯定会成为一篇标准的夜游散记,风景固然独特幽静,对读者的冲击显然有限。王平陵果然没有令人失望,适时打住,将视角从风景转到了人世,从秋夜想到了?b人的幽郁,从南京到武汉,再到重庆,王平陵始终与飘荡的国民政府同步,写作此文时,已经在外漂泊了近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扬子江上的倦游者”,想起生命历程里滑过的无数个中秋,旧怨新愁,怎不令人感慨。眼前年轻的舟子和他的妻,使劲的摇着橹,生生地将王平陵从回忆摇回了现实,无限的惆怅“衔接着白天抽不尽的愁丝”。过去与当下的时序交替,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变幻,白天与黑夜的自然更迭,使得王平陵重新去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正在经历的人生。战争带给世界的是千疮百孔、满目苍夷,带给个人的却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虽非所愿,但不得不跟随时代巨轮,滚滚前行。王平陵此刻羡慕这对平凡的夫妻,无牵无挂,彼此唱和着有声无义的船夫曲,“去了,只有青山如旧,江水悠悠,年年中秋月圆”[6]舟子的答语显然是王平陵此时自己的情绪,言语中留露出的那份对人世俗尘的虚无与无奈,既有无能为力的伤感,也有往事随风、一笔勾销的畅快,即便“遭受病体与灵魂双重折磨”的同行者赵清阁,恐怕也很难感同身受。   王平陵的文学价值在两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