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气盛到中年沉稳:论路内的创作转型.docVIP

从年轻气盛到中年沉稳:论路内的创作转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年轻气盛到中年沉稳:论路内的创作转型   内容摘要:《慈悲》出版于2016年初,这部小说以水生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裹挟下寻求生路的故事。从2007年的《少年巴比伦》,到2016年的《慈悲》,近十年间,70后作家路内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慈悲》与之前的五部相比,显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表现对象、行文风格和文本内涵三个角度,以《慈悲》等小说为蓝本,探索路内的创作转型之路,以及转型中呈现出的作者的成熟、厚积薄发以及无限可能。   关键词:水生 简洁平实 现实写真   《慈悲》之前的路内,他笔下以路小路为代表的少年们,一无所有但无所畏惧,面对遥遥无期的未来,他们凭借一腔孤勇与年少的荷尔蒙,奔腾恣肆,虚度时光而不忏悔,活得随便、庸碌而洒脱。《慈悲》中的水生,他生活在路小路父辈们的时代,在年少时过早得经历了饥饿、分离和死亡,生活的重负没有饶过他人生的每一步,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幻,水生总能找到一条生路,为个人和家庭谋得出路。《慈悲》比起路内之前的作品,更加扎实和厚重,在这种变化中,也能看到路内本人创作心态的转变。如果说青春是路内写作生涯中“吃不下的隔夜冷饭”,那么到了《慈悲》,路内终于迈过了青春的门槛,开始了对生活本身更加纵深的探索,他也逐渐摆脱了创作中个人经验的困囿,真正步入了中年成熟。   一.表现对象――被遮蔽的父辈和他们的时代   1.路小路时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70后作家创作往往关注现实、当下与个人,作品中个人经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放弃了前辈作家对宏大主题的彰显或解构,没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与家国情怀,但比起80、90后的过度商业化,他们的作品中还保留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余晖。路内的“追随三部曲”[1]以“路小路”为主人公,路小路的经历、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与路内的个人经验有很大的重合,他在小说中写出了以路小路为代表的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路小路们的身份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以往文学作品关注的盲点――技校生,路内的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这一文学形象:   九十年代初,读高中是件很没前途的事,大学录取率那么低,高中毕业之后假如考不上大学,那就像一个因为矜持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跑到哪里都很丢人。既然如此,还不如做一个技校生,从一开始就铁了心做荡妇,名气虽然很臭,但比做老处女快乐而且实惠。[2]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路小路们进了技校,过着英勇而无聊的生活:   我路小路,我曾经拿着菜刀独自踏平烹饪技校,还曾经抢过高年级学生的马子,声名赫赫,不可一世。[3]   技校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地方,而是他们挥霍青春的战场,他们从技校毕业之后,进入各种各样的工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工人形象――一种不同于改革者的庸庸碌碌的大多数。路小路进工厂后:   捡破烂,拆水泵,锉铁块,擦车子,像一代又一代的学徒一样,重复着这种生活。[4]   作为一个钳工,他只会拧螺丝,因为师傅告诉他,水泵坏了就换掉,修好也并不会有奖金;作为一个电工,只会换灯泡,因为灯泡坏了也不用修。比工作更重要的是替师傅看修车摊,以及调戏工厂的阿姨:   老牛逼给我的启示是,我必须马不停蹄地在厂里跟各种小姑娘打交道,与她们混熟,可以敲敲肩膀拍拍胳膊,说几句黑话而不至于被她们吐一脸口水。我会和她们一起进入无耻的中年,过过干瘾,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虽然很没劲,但至少不会显得特别地悲惨。   路小路们的青春“香甜腐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如路小路所言,   我在一个不必亡命的时代里既不会杀人也不会被杀,我会被送去造糖精,犯了错会被扣工资,如此而已。[5]   因此,他们是在混日子,即使有理想,也仅仅是:   每天早上泡好自己的茶,再帮科长泡好茶,然后,摊开一张《戴城日报》,坐在办公桌前等着吃午饭。[6]   从技校生到学徒工人,百无聊赖的青春、工作和理想,正是路小路们在九十年代初的心理状态。他们生命的底线在于,他们对于爱、对于未来,对于生命本身似乎还有一点点追求,这正是路内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残存:   理想之高,不必高到去拯救全人类,理想之低,也不应该低到不想上三班……人可以没追求,但不能因此等而下之,去追些狗屎回来供着。这就是我的底线,我不为这种事情伤脑筋。[7]   他们活得轻飘飘,浮在时代的表面,随波逐流,摇摆不定,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呈现出一丝“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伤感,这既是时代给予他们的错觉,也是他们不自觉流露出的生命感受。   2.水生时代――必须承担的生活之重   在《少年巴比伦》中,路小路描述过他的父亲:   我爸爸过去是个知识分子,年轻时挺清秀的,在车间里干了二十多年,变成了一条胡子拉碴、膀大腰圆的壮汉,乍一看跟工人师傅没什么区别。[8]   父辈们是如何从知识分子变成“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