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双层支护及双层衬砌实验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隧道双层支护及双层衬砌实验研究.doc

  隧道双层支护及双层衬砌实验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段岩性以千枚岩夹板岩及炭质千枚岩夹板岩为主,均为软弱岩,围岩软弱破碎,自稳能力差,遇水易软化,受地应力和地质构造等影响,在施工中多次出现挤压大变形,造成初支开裂、剥落、钢架扭曲、折断、初支侵限拆换,特别因二衬施作前初支未稳定,而引起衬砌开裂、钢筋弯曲等严重问题,给隧道施工安全及运营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软弱围岩岩体破碎松散、粘结力差,开挖洞室后,仅靠颗粒间的摩擦效应和微弱胶结作用成拱,岩体极不稳定;而且围岩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尤其是深埋地段受高地应力影响容易产生塑性变形,造成洞室内挤。本隧道开挖揭露的炭质千枚岩夹板岩地层符合软岩的全部基本特征,在高地应力作用下产生挤压大变形成为必然。其中进口工区揭示的地质为炭质千枚岩夹少量炭质板岩,黑色,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层厚 0.5~3cm,受构造影响严重,揉皱发育,岩质较软极软,夹石英脉体,节理发育,岩体破碎-极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无水,Ⅴ级围岩;最大累计收敛变形值为 544mm(DK358+055),最大累计下沉值为 544mm(DK358+060),最大收敛变形速率为 65mm/d(DK358+215),最大下沉变形速率为 62mm/d(DK358+100)。斜井工区重庆方向揭示的地质为志留系炭质千枚岩夹板岩,灰色-黑色,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岩质较软软,呈薄层状,层厚 2~4cm,层理杂乱,揉皱构造发育,岩体破碎极破碎,呈层状、碎石角砾状,局部呈碎屑状,岩面潮湿,Ⅴ级围岩;最大累计收敛变形值为 615mm(DK359+610),最大累计下沉值为 869mm(DK359+655),最大收敛变形速率为 55mm/d(DK359+610),最大下沉变形速率 56mm/d(DK359+65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新奥法全面传入我国以来,铁路、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我们修建长大隧道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处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的手段也在不断完善。目前,隧道施工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如奥地利、瑞典、德国、日本等),针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已较完善,如采用的超前支护措施(主要是深孔注桨、超前锚杆、长大管棚等)、强支护措施(钢架支护、钢纤维、碳纤维喷射混凝土)和特殊支护措施(包括可压缩支护、可替换支护)等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己解决完成。近 30 年来,国外有三座有名的挤压性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陶恩隧道、阿尔贝格隧道和惠那山隧道;国内有三座隧道:兰武二线的乌鞘岭隧道、南昆铁路的家竹著隧道和台湾的木栅公路隧道,均较为知名。陶恩隧道于 1970-1975 年修建于奥地利,为双向行驶之公路隧道,全长 6400m,该隧道施工中在千枚岩和绿泥石地段发生了大变形,产生了 50cm (般)及 120cm (最大)的位移,最大位移速度达 20cm/d,是世界上第一座知名的大变形隨道。由于在陶恩隧道设计时对软弱挤压性围岩缺乏经验,初期支护较弱(长 4m 描杆,厚 25cm 喷射混凝土,TH3675 钢架)。在洞壁发生大变形后,釆用了 6-9m 长锚杆、可缩钢架以及喷层预留缝等措施,对洞壁已侵入模筑混凝土净空部位进行了扩挖,最后取得了成功。阿尔贝格隧道也在奥地利,系公路隧道,全长 13980m,虽然也是软弱挤性围岩隧道,但是设计时吸取了陶恩隧道的经验,为防止大变形,设计时采用了强大的初期支护系统:厚 20-25cm 的喷混凝土、可缩式75 钢架、6m125cm 锚杆。虽然如此,在局部地质较差地段,仍产生了 20-35cm 的支护位移,变形速度达到 4-6cm/d。在增加了9-12m 的长铺杆后,使变形速度降为 5mm/d,施工较为顺利。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现场试验方案 2.1 依托工程概况 两水隧道位于甘肃省武都区白龙江左岸中山区, 隧道穿越剥蚀中低山地貌,绝对高程 170~700m,自然坡度一般为 10~45deg;,局部形成陡崖,隧道最大埋深 346m。洞身所贯穿山体植被发育,坡面一般覆土较薄。进出口端表层覆土均较薄,植被发育。进口端位于武都区殡仪馆附近 212 国道边,出口位于武都区北峪河右岸斜坡,省道 205在此通过,另山顶为油橄榄种植园,有便道通达,该隧道交通较便利。隧道起讫里程为 DK357+082~DK362+090,全长 4928.346m,隧道进口至洞身中部附近位于直线上,其他部分位于 R-3504.525m 的曲线上。两水隧道设横洞一个,斜井一个。横洞位于正洞里程 DK357+260 处线路左侧,与主线夹角 60deg;,长度 80m,坡度 10%。斜井位于正洞里程 DK359+500 处线路左侧,与主线夹角 65deg;1115,长度 316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