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虽”用法例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虚词“虽”用法例说

文言虚词“虽”用法例说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 先请看一组句子: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 区分依据之一:表述对象不同。表述对象为自身的,表自谦的,取“虽然”意。如第1句,“虽”后的“驽”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 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要译为“虽然”了。再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托名汉相”也已是事实。如果表示的事实还没有发生,应理解为“即使”。如第4句,“我”还未死。如果表示的事实绝不可能发生的也要“即使”,它只表示让步,以便进行下面的推理。如“然而汝已不在人间,虽年光倒流,儿时不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祭妹文》)一句,“年光倒流”是不可能发生之事,所以“虽”只能表假设。 上述两种区分方法,是从语言的内部语意上考虑的。另外,有时从语言的外部形式上也可区分。在“虽”后出现“而”或“然”的,“虽”用为表转折的“虽然”,如第5句用“然”表转折。用“然”的如“灌婴虽少,然数力战。”(《樊郦滕灌列传》)。这些句中的“而”或“然”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如在“虽”后用“犹”或“亦”的,“虽”用为表假设的“即使”,如第6句用“犹”,用“亦”的如“江南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本纪》)。这些句中的“犹”或“亦”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作出如下归纳。 一、作表轻微转折关系的“虽然”讲时有三种情形 1.用于自己,表示自谦。如《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虽”后的“不敏”,是齐宣王对孟子的自谦之辞。 2.用于“已然”时态: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然后再转折到正意。如:《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三者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回答与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而”、“然”与之呼应。如:苏轼《石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 二、作表让步关系的“即使”讲时也有三种情形 1.用于他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如《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虽”解释为“即使”才合乎语境。 2.用于“未然”“将然”时态: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再转入正意,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三句中,“不能察”、“有槁暴”、“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都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犹”、“亦”与之呼应。如《察今》“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两例句中,”虽……犹……”“虽……亦……”是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方法,认真揣摩,一定能区分“虽”的两种用法。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