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 文献.pdf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 文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 文献

2011 年 第 56 卷 第 27 期:2289 ~ 2297 《中国科学》杂志社 评 述 SCIENCE CHINA PRESS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①② ①② 曾庆平 , 鲍飞 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虫与病毒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405; ②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广州 510405 E-mail: qpzeng@ 2011-06-03 收稿, 2011-08-08 接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项目(2009 年度)资助 摘要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仅见于青蒿, 但其“上游”途径为真核生物所共有, 可望通过“下游” 关键词 途径重建, 在真核微生物(如酵母) 中全合成青蒿素. 过去 10 年来, 青蒿素合成基因被国内外研 青蒿素 究团队陆续克隆并导入酿酒酵母细胞, 已成功合成青蒿酸及双氢青蒿酸等青蒿素前体. 由于酵 酵母工程菌 母缺乏适宜的细胞环境, 尚不能将青蒿素前体转变成青蒿素. 因此, 青蒿依然是青蒿素的唯一 转基因青蒿 合成生物学 来源, 凸显出继续开展青蒿种质遗传改良的必要性. 我国科学家采用“开源”或“节流”等策略, 代谢工程 已相继培育出多种转基因青蒿植株或品系, 为实现青蒿素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 时,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尤其是终端反应机制已基本得到阐明, 有助于开展青蒿素形成 与积累的环境模拟及仿生, 从而为彻底缓解青蒿素的供求矛盾创造先机. 本文最后讨论了产青 蒿素前体微生物专利的作用及中国避免这些专利壁垒的方法.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 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 年代从传统中草药青蒿或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5], 另一 L.) 中分离提纯的抗疟有效单体, 其化学本质是含有 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 “过氧桥”结构(1,2,4-三噁烷环) 的倍半萜内酯[1]. 以青 改良[6]. 蒿素为母核经人工半合成获得的青蒿素琥珀酸酯(青 在 Bill Melinda Gates 基金赞助下, 由 One 蒿琥酯) 、青蒿素甲醚(蒿甲醚) 、青蒿素乙醚(蒿乙醚) World Health 非赢利组织主导, 在 Amyris Biotechno- 和双氢青蒿素等青蒿素类药物, 血中溶解性好, 生物 logies 公司和 Sanofi-Aventis 公司参与下, 美国加州大 利用度高, 对氯喹抗性疟疾及致命性脑型疟有特效, 学伯克利分校 Keasling 研究小组会同加拿大植物生物 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基于青蒿素的联 技术研究所 Covello 研究小组, 于2004 年启动了以高 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 产青蒿素酵母工程菌构建为目标的“青蒿素项目” (The 首选的抗疟新药, 其中青蒿琥酯、蒿甲醚及蒿甲醚复 Artemisinin Project). 该项目实施至今已获得产青蒿酸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