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及思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及思索

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及思索【摘要】综述了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的机理、给药方法、制剂选择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科;中医药疗法;灌肠疗法;综述 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经肛门灌注于肠道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较多,而且临床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1中药灌肠疗法的基础研究 1.1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1]。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过下列两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且直肠给药吸收后维持时间较长,进入体循环的量为50 %~70 %[2],作用速度与静脉用药类似。表明中药灌肠给药,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除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外,大部分还通过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直接发挥药效,从而既可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造成肝损害,同时避免了药物经口服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的弊端。可见灌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口服给药。 1.2中药灌肠疗法与制剂研究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3类:保留灌肠法?清洁灌肠法?直肠滴注法。目前儿科临床常选用直肠滴注法。因为直肠滴注法给药速度慢,对肛门直肠等局部组织的刺激相对其他灌肠疗法小,并且减少了因短时间注入药量过大导致药液溢出肛门的弊端,且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对于久病体虚、耐受性差、需多次反复用药的小儿可用此法。保留灌肠法是用注射器将药液直接经肛管注入直肠或结肠内,凡暴病实证、短期少次用药、耐受力强或哭闹好动的小儿可选用此法。 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文献报道,制剂的分子量大小、酸碱度、药温、渗透压对药物的吸收亦有很大影响。临床可根据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一般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的灌肠温度为37~38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内,若血浆渗透压高于药液渗透压,肠道可吸收大量水分,药物易吸收;反之则药物不易吸收。 2 中药灌肠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药灌肠疗法多在儿科急重症中应用,如通过局部作用治疗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菌痢等疾病;亦可发挥全身作用,如治疗乙型脑炎、肺炎、高热惊厥等危重病人。林秀珍等采用肺炎液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6例,并与基础治疗的84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痊愈61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儿痊愈31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两组患儿发热、咳嗽、气喘、肺部?音消失时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魏弘采用中药灌肠(苦参、黄柏、石榴皮各10g,苍术、木香、槟榔各7g,乌梅15g,黄连、甘草各5g,薏苡仁3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滤渣备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36例,与口服酮康唑片32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好转3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1.67 %;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治愈率56.25 %,两组治愈率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赵唯贤采用中药灌肠辅助治疗中毒性肠麻痹27例,与西医常规治疗25例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5 %;对照组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0.0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 %,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张若芬自拟大黄丹参汤辨证分型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87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3例做对照。结果:观察组87例患儿中,痊愈82例,显效1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33例中,痊愈21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72.73 %。牛爱荣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氮质血症60例,与西医综合疗法5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8例,好转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 %;对照组完全缓解6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