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明朝中后期宦官对经济发展阻碍.docVIP

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明朝中后期宦官对经济发展阻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明朝中后期宦官对经济发展阻碍

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明朝中后期宦官对经济发展阻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哈尔滨150010) 摘要:明朝中后期,宦官兴风作浪,不仅插手朝政,也插手商业。明朝宦官与采办、岁办以及商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宦官对于经济所起的阻碍作用,有利于透过现象,认清有关历史的实质。明中后期宦官对于经济的破坏体现在中饱私囊和竭泽而渔的掠夺上,因其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使得本应发展得很好的产品消亡殆尽,既阻碍了经济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宦官;经济;采办;税收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92-02 清初史学家赵翼说过:“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明中后期出现过许多臭名昭著的宦官,如刘瑾、汪直、王振、魏忠贤之流。宦官不仅多方干预朝政,也处心积虑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累财富。明代宦官的俸禄很低,每月只有俸米一石。虽然宦官的法定俸禄有限,但他们法外实际获得的财富十分巨大。不仅明朝派出宦官四处采办、岁半,甚至插手商税、矿监税。明朝的矿监税祸国殃民,危害很大。沈鲤的《请罢矿税疏》上说:“今时政最称不便者,无如矿、税二事……”而其中宦官掌管机要,更是巧取豪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 一、宦官采办、岁办对于经济的破坏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最高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庞大消费欲,便运用皇权?派出宦官四出采办?大肆搜刮。明代皇室的日用消费品?按“任土作供”原则?每年由产区进贡物料?以供皇室?称岁办?当进贡的物料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官府出钱购买?送京供用?称采办。宦官参与经济活动滥觞于洪武时期,至明中叶以后,愈演愈烈。 明初皇帝朱元璋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是宫用采办之事,不得不委任宦官来监督。宦官开始插手干预财政,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已经开始。正统(公元1436―1449年)以后,银场、市舶、织造,宦官均有染指。宦官所到之处,均大肆勒索,“巡按畅亨上言弥灾三事……谓太监张庆以进贡为名,敛民财货珍宝充第,及擅作威福,擅受民词,乞置诸理。”[1]“(宣宗)时,承平岁久,中使时出四方,络绎不绝,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恒有五六人居焉,日来内官,罗太监尤久。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民,祈求无艾。”[2]由此可以看出,宦官所到之处,莫不民怨四起,以至于许多地方有好东西也不敢发展,如浙江永嘉,产好吃的梨子,守令担心“中官令民纳以充贡”,一旦变成常例,后果不堪设想,遂下令把梨树全部砍光了。再如安徽的名茶“六安茶”,堪称极品,但是镇守的宦官,“私征倍于官贡”,逼得茶农“有鬻产卖子以买充者。”[3]于是,原本作为贡茶的六安茶,本来可以打着这个品牌来发展自己,“而今为民害则甚”,直接限制了六安茶的发展。虽说采办官府说是出钱购买,但是宦官所到之处,大肆搜刮,民怨四起,是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从营销学方面来说,一个好的产品,“酒香还怕巷子深”,是需要推介的。作为贡品,是给皇室成员所享用的,这在营销学中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在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的明代,虽然封建腐朽势力还很顽固,但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流通很快,在国内也有大型的商品集散地,如杭州、宁波、澳门等地,各个集市上可以买到南方的布匹刺绣、北方的骏马裘皮。明中叶以后,官府将这些市集纳入了城市的管理之中。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在长期的经营实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人们为了求生存、发展,往往在总结经营经验的基础上,也会打出一些名牌产品,如果说是皇室御用的瓷器,势必要比其他瓷器更好卖一些。浙江永嘉的梨子,由于味美多汁可以作为名牌产品来销售,再加上还有皇帝这个“名人”,可以逐渐发展为一种品牌,但是却被宦官给打断了。明中后期大运河已经畅通,所谓“南来载谷北载盐”,各地货物流通很快,明星产品要比不出名的产品卖的价更高一些、销售得更快一些。但是,明朝采办的宦官们完全不考虑名牌产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只知中饱私囊,严重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的消费水平低也是宦官对于经济发展阻碍的一个表现。安徽六安茶的生产受到了限制,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不高,消费力自然也就低。在经济学上,所谓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4]消费力和生产力一样,都是同等重要的,只生产出来不消费,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