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注射加隔药纱灸治疗慢性咽炎40例
穴位注射加隔药纱灸治疗慢性咽炎40例周佐涛 林晓山 指导:吕明庄(贵州省人民医院针灸科,贵阳550002,1贵州省金华农场医院)
摘 要 选用鱼腥草、核酪注射液穴注天突,为穴位注射组;选用当归注射液浸湿纱布于天突、人迎并用艾条灸,为隔药纱灸组;两种方法合用为观察组。7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70.0%,62.5%,92.5%。前两组间比较,P0.05,前两组与观察组比较,0.0050.05,说明此两种方法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前两组与观察组比较,χ2=9.8,P0.01,说明前两组与观察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以观察组疗效最佳。同时观察组的临床痊愈率也明显高于前两组。
4 典型病例周××,女,38岁,工人。就诊日期:1998年1月3日。咽部反复干涩痒痛2年,加重1周。现感咽干痒痛,痒则咳嗽,无痰,咽部有异物感,无恶寒发热等症。检查见咽部粘膜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有少量粘性分泌物,右下颌可触及1.5cm×2cm淋巴结,边缘清楚,无压痛及移动。诊为慢性咽炎。用穴位注射加隔药纱灸治疗5日后,咽干痛大减,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消失,又巩固治疗3次,查咽部红肿及淋巴滤泡消失,无分泌物,颌下淋巴结消失。随访1年未发。
5 讨论5.1 天突和人迎是历代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穴位,具有疏调局部经气、通利咽喉的作用,故能取得较好疗效。近代实验研究证明,刺激某一脊髓节段的神经,对于同一或相邻节段的痛区会产生强大的抑制效应。而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些部位或核团,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穴位的病理反应也有明显的影响[1]。天突和人迎穴所在部位属颈2~3脊髓节段分布,穴位和咽喉部相邻,且在中枢内有间接的纤维联系(延髓孤束核的周围突发出纤维至咽部,其下行纤维又至颈1~3脊髓后角)[2]。故慢性咽炎取天突和人迎穴,刺激产生的冲动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从而对咽部的慢性炎症产生了抑制效应,同时也证实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
5.2 鱼腥草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核酪注射液具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二药合用注入天突穴后,不仅通过药物的作用促进了咽部慢性炎症的消退,而且针药对穴位的刺激产生了针刺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又延长了针药对穴位刺激的时间和强度,从而对咽部的慢性炎症产生长时间的抑制效应。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当归具有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之一―――阿魏酸钠具有明显抗自由基作用[3]。故用当归注射液浸湿纱布在穴位上悬灸,通过加热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具有改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的作用,加快了局部瘀积的代谢废物的排出。实验证明,艾灸可使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使抗体形成,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隔药纱悬灸通过药液的渗透又加快了热力的传导,加强了温通经脉的能力,使局部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作用增强,咽部的慢性炎症得以控制,同时隔药纱灸还可防止烫伤。
5.3 临床观察证明,单纯穴位注射或单纯隔药纱灸治疗慢性咽炎均有一定疗效,但二者同用,在药物、穴位、经络、艾灸的共同作用下,疗效则优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同时也观察到,单纯悬灸不如隔药纱悬灸效佳。病人自觉每次灸后即感咽部舒畅无症状,时间持续2~6小时不等,适当增加灸疗次数,则有利于保持疗效。而灸疗增加到多少次,才能象每日数次服药保持血药浓度一样恰到好处地维持疗效,则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至于穴位注药的机制是单纯穴药作用的迭加,还是有更复杂的神经生化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6 参考文献
1 林文注,等.实验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5
2 蒋文华,等.中枢神经解剖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11
3 傅正恺,等.阿魏酸钠抗兔急性氧中毒脂质过氧化.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46
(收稿日期:1999?02?07,赵昕发稿)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