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学盛衰之辨
苏亦工+
《寄移文存》卷三载有一篇著名的议论文,题为《法学盛衰说》,
长期来一直颇具影响力,但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按照沈氏勾画的曲线,我国古代法学盛衰的过程大体是:战国时
“百家争鸣”,此学最盛;秦代“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此学遂衰;
两汉律家辈出,此学复盛;晋、北齐、隋、唐、宋诸代,皆法学盛世;
元代废除律博士之官,法学自此而衰;明、清两代不重视法律,此学
日衰。
近来许多学者对沈氏的上述概括大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秦代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把法学收归官府控制,但并未限制人们学习
法令,所以不能因此断言“此学遂衰”。至于将明清两代列为法学衰
世,就更与史实不符了。他们列举了许多实例,譬如明太祖朱元璋如
何亲自抓修律,如何注重讲读律令,明清两代出了多少律学大家,出
了多少律学名著等等,甚至认为清代在注释法学、实用法学、比较法
学、辑佚与考证、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因此断言,明清
两代,尤其清代的法学,就算不是历代之最,也应居盛世之列,将其
列入“法学衰世”,那未免太离谱了。
毋庸置疑,这些反对意见不是毫无道理。所谓见仁见智,各抒己
见嘛。我这里也只是谈点个人私见。
据笔者拙见,沈氏所说的法学与前述批判者们所说的法学,概念
不尽相合。不是沈家本离谱,而是批驳者不识谱。
沈家本在《法学盛衰说》一文中开宗明义便指出:“孔子言道政、
齐刑而必进之以德、礼,是致治之原,不偏重乎法,然亦不能废法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
476
不用。虞廷尚有皋陶,周室尚有苏公,此古之法家,并是专门之学,
故法学重焉!自商鞅以刻薄之资行其法,寡恩积怨而人心以离,李斯
行督责之令而二世以亡,人或薄法学为不足尚。然此用法之过,而岂
法之过哉。汉改秦苛法,萧何修律,虽以李悝之法为本,而秦法亦采
之。然惠帝除夷族之法,文帝除诽谤妖言之法,除肉刑,景帝减笞法,
其时人民安乐,几致刑措。用法而行之以仁恕之心,法何尝有弊。尝
考法学之盛衰,而推求其故矣。”①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沈家本所说的法学是以一定价值观为依托
的法学,并非价值莫问的狭义律学。这特定的价值观便是孔孟的
“仁”,这是该文立论的出发点,以下通篇议论皆由这一基点推衍而出。
自秦灭六国以来,家天下的专制集权统治横行两千余年,朝代相
替,君王们追求的首要目标无非是捍卫自家的政权,排斥他人对政权
的参与和分享。因此,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和法律本
身就缺乏道德和正义的依据,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不仁”。
奏上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中也指出:“臣等窃维治国之道,以仁政
为先。自来议刑法者,亦莫不谓裁之以义而推之以仁,然则刑法之当
改重为轻,固今日仁政之要务,而即修订之宗旨也”。他们还借外国人
之口批评中国旧律的“不仁”:“参诸前人之论说,既多议其残苛,而
考诸今日环球各国,又皆废而不用,且外人訾议中法之不仁,亦惟此
数端为最甚”。②
这段话频频使用的“仁政”和“不仁”正与前引“用法而行之以
仁恕之心”一句相呼应。所以,说自了,仁与不仁之价值探究正是法
学能否获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那只“学习法令”,却不敢探问法令
背后之价值基础的所谓律学,恰如阉割过的生命,全无了激情,又岂
有兴盛之望。
接下来,沈家本提出了两个判断法学盛衰的外在参数。其一是法
学是自在之学还是为官府所垄断之学,这是判断法学盛衰的一个重要
下不另注出处者,皆据该文。
②朱寿彭: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25页。
477
指标。他指出:“自李悝著法经,其后则有商鞅、申不害、处子、慎
到、韩非、游棣子诸人,并有著作,列在《汉志》法家。是战国之时,
此学最盛。迨李斯相秦…一若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自是,法令之
书藏于官府,天下之士,厄于闻见。斯时,朝廷之上,方以法为尚,
而四海之内,必有不屑以吏为师者,而此学亦遂衰。”
这段话里“必有不屑以吏为师者”是一关键所在。此中的道理不
难明了。梁启超说:“学问非一派可尽。凡属学问,其性质皆为有益无
害,万不可求思想统一,如二千年来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
者”,①正是说的这个道理。盖学术研究必有自由竞争之氛围,方能养
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