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原因研究及防治措施探究.docVIP

泥石流形成原因研究及防治措施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泥石流形成原因研究及防治措施探究

泥石流形成原因研究及防治措施探究【摘 要】:泥石流在流通区和堆积区常对所在地段的的生命财产和交通、矿山、水利水电等基本建设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影响。文章介绍了泥石流的种类,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Abstract: debris flow in the circulation area and deposition area often the site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ransportation, mining, and hydroelectr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aused devastating damage and imp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s of debris flow,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ebris flow, debris flow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debris flow; cause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混合成一股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暴发突然,有巨大的破坏力。一般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在短短几分钟内可将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农田、道路及工程设施,造成重大地质灾害。 一、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暴发往往十分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地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2类:①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士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②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以上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 降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代发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1)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2)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3)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4)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干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容易形成泥石流。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3、水文气象条件。(I)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的大量流水有着密切的联系。突然大量流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高山湖、冲川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崩塌、滑坡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4、其他条件。例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