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 论 世(上)
第四讲 论 世 “论世”,并不局限于写作背景,而是在更为深广的意义上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社会思潮、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等,以便能设身处地,揣摩作家的心境,充分运用想象,填补作品中的空白。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中国中古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经说过:“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这“世情”和“时序” 就是指作品产生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社会思潮等,对这些内容的考察与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本质。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中国古代向来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的“言志”、教化、美刺功能。因此,论世之于赏诗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的诗文评,也非常重视对时代、历史的宏观把握,注重对一个时代文明、文风的准确概括,乃至涌现出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江左宫商、盛唐气象等概念。这些概念往往使人产生对某一时代历史的丰富联想,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表述的是建安时期的文学特征。建安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愤恨与不平。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们,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充满雄心壮志。刘勰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这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这就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美学精髓是慷慨悲凉。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表述的是建安时期的文学特征。建安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愤恨与不平。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们,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充满雄心壮志。刘勰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这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这就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美学精髓是慷慨悲凉。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文人们在政治旋涡中生活,失去了自己独立活动的空间,经常会有生命微贱、朝不虑夕的感觉。为了更好的生存,文人们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以潇洒通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形成了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展现出来的是通脱之美。嵇康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气概。实际上,在这种通脱的背后,隐含着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很多人消极避世。受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文人们为了麻醉自己,消除灾难,常常喝酒、吃药。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在魏晋时期的文章中,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读”成为一件优雅的美事,谁也不认为丑。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哀愁,就是文人真实心态的折射。魏晋的通脱,实际上带有虚假的成分,很多人是为了避祸。因为,曹魏皇帝大多无能,他们的风头都被曹操、曹丕占尽。司马氏专权,大肆杀戮,很多名士如何晏、嵇康惨遭杀害,致使天下名士减半。魏晋文士们以通脱的行为方式排遣内心的苦闷,而他们的真实心态在文学作品中是有比较鲜明的表现的。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阮籍《咏怀》: 夜中不能寐,坐起弹鸣琴。 薄暮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李善在注释《文选》的时候说得非常明确:“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jī)讽,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猜。”这样,我们就能大致理解阮籍的诗歌了。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朱自清说:“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地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的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序萧望之《陶渊明批评》)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盛唐气象:到了唐朝,我们再回首魏晋,真有隔世之感。魏晋风度在唐朝人的眼里显得有写寒碜。这时的诗歌创作呈现的是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是唐朝百余年承平积强的产物。这时,物质与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服药的人少了,但酒却照饮不误。人民的精神生活普遍比较充实。文士们口袋里有钱,便想畅游天下。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有哪一位没有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由于政治开明,思想活跃,文人博览百家,阅历广泛,发为诗歌,气象自殊。盛唐诗歌使人耳目一新。 第一节 “文变染乎世情” 盛唐气象:到了唐朝,我们再回首魏晋,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