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pdf
2006年第2期 现代大学教育 75
论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
吴俊
摘要:道德主体的知而不行是当今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症结之一。本文从“知”这一环节入手,认为当
主体参与道德知识的生产,即从体悟中获得道德认识时,这种“知”对“行”最具影响力。体悟是道德知
行转化的基础,它不是脱离实践的内求静悟,而是个体理性、情感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重视亲身经验但
不排斥他人经验。
关键词:道德知识;体悟;知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6)02—0075一04
B嬲isofTraIlsfombet嗍l s and
on Mo嘲’ Kno丽Ilg
Beha啊ng
without isoneoftheobstackofCIli脑’s^如ral t}linl(s
Al蛔瑚Ict:陆Io’咄ofMoralbehaviIlg Educ撕on.stu颤ngon“晒lowing”,tllisessay
wb北山e involv签iII to Moral re—
“Kr洲ing”can砸t“Beh撕ng”Inosdyp∞on MDral陆删l睫e’sge】喊“ng,眦mely
Ie(砌ngthrough
alization.Realizationistheb鹊isof扛an而硼between and isnotinterflal蜮Iliz8tion
M砌’s融啪iIIgBeh撕Ilg.It
of
but combi枷onindi、ridualradoIlal,eI∞60nand without
oIgaIlic pmcdce.h锄pIlasizesself—experienoe
脚wmlds:MdKn0池姆;眦枷on;㈧Ilg锄dB妇衄
道德学习的困境在于如何将道德之知转化为道 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评价性知
德之行。多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成就了一批说一 识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
套、做一套,知而不行、知而妄行、知行不一的道 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
德主体。为什么知而不行?按照程颐的说法“知而 会风俗、习俗、道德理想等。人事性知识是人在直
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信之未笃。那么,如何才 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
能让人知得彻底且信得深呢?古人云,“纸上得来 的道德经验和体会。事实性知识需要个体运用一定
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通过体悟而获得的道 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而评价性知识
德认识对行为最具影响力。 和人事性知识则必须个体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
态度来加以把握。可见,道德知识既包括事实性的
道德理论,也包括价值性的道德规范,既需要用逻
辑认知的方式获得关于道德“是”什么的理论,更
需要通过价值评价掌握“应该”怎样行为的规范,
人类一切认识成果总是表现为知识,道德认识
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