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明-吴正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脉症治方   吴正伦。字子叔,号春岩子。安徽歙县人。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后游医至山 东、北京等地,名噪一时。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曾获穆宗嘉奖,太 医院御医妒其术,而毒之致死。   序   刻脉症治方序   刻脉症治方小言   脉症治方凡例   卷之一风门   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伤风   卷之一寒门   伤寒   中寒   温疫(大头病附)   内伤(脾胃附)   卷之二暑门   伤暑(附暑风)   霍乱   泄泻   痢疾   疟疾   卷之二湿门   伤湿(附痞脾香港脚)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   黄胆   诸痛(头心脾腹胁腰背是也)。   喘嗽   卷之二燥门   燥症(大便闭结附)   痿症   消渴   噎膈   大便闭结   卷之三火门   火热(颠狂附)   潮热(阴虚火动附)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下部(淋浊疝及女人血崩带下是也)   疮疡(疔疮瘰)   卷之三气门   诸气   卷之三血门   诸血   卷之四痰门   诸痰   卷之四郁门   诸郁   卷之四补门   诸虚   卷之四附载名方   风门方(计方九条)   寒门方(计方三十条)   暑湿门方(计方二十八条)   燥门方(计方五条)   补门方(计方三条)   气门方(计方二条)   血门方(计方二条)   痰门方(计方二条)   郁门方(计方一条)   卷之四   医案   跋   序   余当读方技传。至扁鹊善治病。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未当不废书而叹也。曰庸 医之嫉能益至此乎?夫庸医者。当以药杀人。固囿于才。而暗于识矣。其心或本不欲误 人。则犹有可原。使得秘术而传焉不转庸为良乎。今不自耻。其能之庸徒解妒贤嫉能。是 泥方误人。与阴贼害人者。罪同实也。终其身为人之贼而已。又怪扁鹊者。明能洞见垣。 一方而不能烛。李醯之嫉忌术。足以起死人智不能全身以还害岂非正道之难容从。古圣贤 夫皆然。固不独医师技术之流乎语。曰。士无贤不肖。入门见嫉。名医国手间世而仅一。 见嫉能之子。往往不绝于世。越二千余年而有吴春严先生遇毒一事。先生讳正伦。字子 叙。   别号春严。今医家所传养生类要诸方。即其书与其人也。先生幼而失怙。家贫不能从 师。童年畜鸡积卵以购书读。谓儒业必登第仕宦。而后能济生利物。不必登第仕宦而可以 济生利物。莫如医。于是弃儒业不事。专精医。壮岁游京师值。穆宗有贵妃善病日。就困 太医院。屡药不效。诏求良医疗治之。春严公以布衣应诏。为诊脉呈方一药而愈。太医某 者既愧其方不售。而又自身居高位。布衣疏贱一旦技出以上。且惧移主眷而夺其位。于是 忌心识。杀机兆矣。置毒卮中以饮。公相对尽欢。公归就枕。午夜忽大笑数声。   有次子。从公闻其声。疑公喜其方速效鸣得意也。平明启衾僵卧物故。死时年仅四 十。然则先生术太医之忌。虽有全身之智。猝不及防。此与泰医事。适相烦。古今人同 事。亦同正道之难容。   宁独一醯之嫉忌乎。韩非子曰。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乃于公益信然。彼小人 者。计能贼善良。至其所为书。与其所为名。卒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扁鹊虽见刺。而古 今以良医。闻春严公虽遇毒。公之书至今而流传岐黄家。多奉为绳尺。子孙盖世传之。公 曾孙有冲孺翁者。曰。吾先曾祖善着书。书存数种。有活人心监、有养生类要、有脉症治 方、虚车等书。惟类要一书。久行于世。余尚秘青囊在我。后人责其可辞。于是研精较 订。梓其书传之。脉症治方此其一也。冲孺翁亦世其家学。州闾疾病者。多在门梓。未就 而翁即世翁之子侄。善承翁志。并成春严公之志。欲使是书终表见于世。而谒予问。序余 颔之而未报也。明年秋适余较士秦中骢车行部道扁鹊之墓。感鹊技高而遇刺。又感春严公 事与鹊适相类。又喜公后人能世其家学。是书行。不仅以发明先业循其方。以济生利物。 其有功于生人者甚大。遂笔而为之序。余闻公殁时。仲子居敬公辞行简在旁。年才舞象力 能持其丧归。兄弟皆读书。而恒苦糜。不继居敬公读父书。继父业。而以资兄弟勤读。兄 居易讳行素。弟居可讳行兆。皆举明经官学博最有名。黉序至今。比五世而读书知医者。 蝉联不绝。春严公益泽流姚远哉。   时康熙癸丑阳月秦中督学使者洪琮拜题   刻脉症治方序   署卫生家言者。或曰方脉。或曰症治。犹四时错举。春秋其实各有义也。脉主内症。 主外有一脉。而诸症同者。此症得此脉则生。彼症得此脉不必生。有一症而诸脉异者。某 症得。某脉则善。某症得。某脉未必善。有脉症浅深不相应凶吉。或相反则主脉不主症 者。什七主症不主脉者。什三此脉症之不可混也。治通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