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雄芳 种苦果收获甜蜜财富
黄雄芳 种苦果收获甜蜜财富今年70岁的黄雄芳,是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人,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时,他通过承包水库养鱼,已成为县里第一个10万元户。当人们拼命跟风想通过养鱼发财时,他却培育出一种叫金丝塘角鱼的新品种,再次成为当地养殖业的领跑者。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他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一起干,就能赚大钱。然而,这位“神人”有一天却突然放弃养特种鱼,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野生果树。
报纸上发现“绿色金矿”
1991年春天,黄雄芳把头一年摘下来的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耐心地等待着种子发芽,一个月过去了,地里却没有一点动静。山上的野生余甘果能自己生长出来,为什么人工精心培育的反而一棵苗都不出?黄雄芳不死心,再次上山采集果核回来播种,把地里的温度、湿度以及播种月份都详细记录下来,以破解余甘果种子不发芽之谜。
黄雄芳的举动,让村里人大跌眼镜:这种野果子拇指般大小,味道又酸又涩很难吃,根本不值钱;再说山上野生余甘果树那么多,为什么还要把它移到地里种植呢?
村民们其实并不知道,黄雄芳对余甘果的热情,是来自《广西日报》上刊登的一篇科普文章。
这篇文章将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生态特征、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药用保健价值,甚至树形都惊人相似。沙棘开发在北方热火朝天,已形成产业化,比如沙棘汁瓶装饮料等,一些企业年产值高达数亿元。而余甘果还停在待开发状态,如果把余甘果加工生产成果脯、果酒、果汁罐头等产品,将会受到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非常好。因为这种野生小杂果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是标准的“第三代水果”。黄雄芳敏锐地意识到,只要培育出产量比较高的新品种,就一定能赚大钱!
可转眼5年过去了,黄雄芳播到地里的余甘果种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直没出过苗。他的儿子黄丹红听村里人议论老爸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心里很难受,就小心翼翼地劝父亲罢手。听了儿子的话,黄雄芳准备把剩余的果核倒掉,放弃这个项目。没想到这一倒,奇迹出现了——种子竟然很快就发芽了!
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爆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黄雄芳这才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种子发芽、成长、结果后,又一个难题出现了:野生余甘果果质不佳,产量很低。黄雄芳发现,岭坡上一棵有230年树龄的余甘果老树结的果个大味道好,他便从这棵“树王”冠上精选了200余枝在余甘果新苗上进行嫁接。到1997年,他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被当地科委命名为“平丹一号”。
这一年,黄雄芳投资几十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大量培育余甘果苗。他也相信当地人会像以前一样,只要自己一句话,就会跟着自己一起干。
可这一次他失算了,因为没有人对余甘果感兴趣。一打问,才知道村民们都怕种了卖不出去。
没有人愿意种植,黄雄芳着急了,就动员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种植。他还让儿子跟农户签订合同,包收购,包技术管理。于是,村民们慢慢接受了。
1998年,黄雄芳的250亩余甘果树苗销售一空。
深山小野果迷倒城里人
2001年,平南县种植余甘果面积增加到4000多亩,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但种植户们此时关心的并不是余甘果的产量有多高,而是黄雄芳如何把在鲜果市场占有量很小的余甘果推销出去。
黄雄芳却如往常一样,除了按合同价收购种植户送来的余甘果,还带着工人在自己家的果园摘果子。看着黄雄芳气定神闲的样子,替他担心的人更是摸不着头脑了——收购上百吨果子到底怎么卖呢?黄雄芳却笑着说:“果子越多越好,那样我就可以规模化加工,到时候利润更大!”
原来,黄雄芳儿子的一个同学在广东当兵,小伙子回家探亲时告诉他,在广州、潮汕地区,腌制过的余甘果非常畅销。得到这个信息,黄雄芳马上赶到那里考察,并在当地拜师学艺。通过一次次的数据比对,逐渐把握了余甘果加工的标准,终于能亲手把酸涩的余甘果制作成美味可口的休闲小零食。
2002年初,黄雄芳拿出所有积蓄,另外又贷款2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起初开发果脯供应广东市场,接着又开发出了果醋、果酒、果茶等余甘果系列产品。
其实,经过改良的新品种鲜果不仅不再酸牙,而且甘甜中有一股香醇,口感非常好。可是,因为缺乏宣传,外地人对它根本不了解。2006年的一天,黄雄芳走进果园散步,一抬头只见树上果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陶醉之余,他灵机一动:“这风景多美呀,应该让城里人了解咱这深山里的美丽余甘果。”
这年9月,黄雄芳和女儿带着照片来到平南县一家旅行社,找到负责人农君薇,打算跟她合作办旅游。农君薇有所心动,决定亲自过去看看。
“那些叶子全部落下来,每棵树上的果子金黄透明,一串串的,太震撼了,美得令人心醉!”
文档评论(0)